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核心病理特征为心房电活动紊乱致心房无效收缩、心室率不规则且常过快,其直接病因包括结构性心脏病变(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非结构性心脏因素(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遗传与环境因素(家族性房颤、生活方式);诱发因素涵盖急性诱因(电解质紊乱、手术或创伤后应激反应)与慢性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运动员的房颤病因各有特点;临床评估与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辅助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监测、血液检查)明确病因,并遵循病因治疗原则以降低房颤复发率。
一、房颤的基本定义与病理特征
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核心病理特征为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心房无效收缩,心室率多不规则且常过快(通常>100次/分)。这种异常电活动源于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包括动作电位时程缩短、不应期离散度增加等,导致折返环路形成并持续存在。
二、房颤的直接病因与危险因素
1.结构性心脏病变
1.1.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是房颤的经典病因,其机制为左心房压力升高导致心房扩张及电重构。研究显示,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发生率可达50%以上,且瓣膜置换术后房颤风险仍持续存在。
1.2.冠心病:心肌缺血通过影响心房肌细胞钙离子通道功能,导致动作电位不稳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10%~15%合并新发房颤,尤其前壁心肌梗死者风险更高。
1.3.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因心房扩大及纤维化,房颤发生率达30%~50%;肥厚型心肌病则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导致心房压力负荷增加,房颤风险较普通人群高4~6倍。
2.非结构性心脏因素
2.1.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通过增加心房后负荷,导致心房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房颤风险较血压正常者增加1.5倍。
2.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量可缩短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并增强交感神经活性。甲亢患者中约10%~15%合并房颤,且房颤发生率与血清游离T4水平呈正相关。
2.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反复缺氧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心房肌细胞氧化应激及纤维化。研究证实,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房颤风险增加2~3倍。
3.遗传与环境因素
3.1.家族性房颤:约5%~10%的房颤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已发现多个基因突变(如KCNQ1、SCN5A)与房颤发生相关。这些突变多影响离子通道功能,导致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
3.2.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80g)可使房颤风险增加34%;肥胖(BMI≥30kg/m2)通过增加心房脂肪浸润及炎症反应,使房颤风险升高49%。
三、房颤的诱发因素与临床情境
1.急性诱因: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可改变心肌细胞膜电位稳定性,增加房颤易感性;手术或创伤后应激反应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也是房颤的常见诱因。
2.慢性状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长期缺氧及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房扩大及电重构,房颤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2倍;慢性肾脏病(eGFR<60ml/min/1.73m2)通过尿毒症毒素蓄积及钙磷代谢紊乱,增加房颤风险。
四、特殊人群的房颤病因特点
1.老年人:年龄≥75岁者房颤发生率达10%,其机制包括心房肌细胞退行性变、窦房结功能减退及全身性炎症反应增强。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综合评估病因。
2.孕妇:妊娠期房颤发生率约0.02%~0.4%,多见于妊娠晚期或合并子痫前期者。其机制与血容量增加、心房扩张及激素水平波动有关,需与妊娠期特发性心律失常鉴别。
3.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运动(如马拉松)可导致心房扩大及电重构,增加房颤风险。研究显示,职业运动员房颤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尤其左心房直径>40mm者风险更高。
五、房颤病因的临床评估与诊断
1.病史采集:需详细询问心血管疾病史、甲状腺功能异常史、睡眠呼吸情况及用药史(如氨茶碱、肾上腺素等可诱发房颤的药物)。
2.辅助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房大小、瓣膜功能及心室收缩功能;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捕捉阵发性房颤;血液检查需包括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及BNP水平。
3.病因治疗原则:针对结构性心脏病变(如瓣膜修复、冠心病血运重建)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率;控制高血压(目标血压<130/80mmHg)及甲状腺功能正常化是关键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