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与神经官能症可从临床表现特点、辅助检查、心理评估、预后及处理原则等方面鉴别。心绞痛由体力等因素诱发,中老年人多见,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不积极治疗有严重并发症,需改善供血等治疗;神经官能症症状多样不固定,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心理因素重要,心电图等多无器质性病变,预后较好,以心理治疗为主。
心绞痛:典型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受寒、饱食等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范围有手掌大小,有时可横贯前胸。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年龄方面,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的人群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上,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病史方面,患者多有冠心病相关病史或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
神经官能症:症状表现多样且不固定,疼痛部位不固定,可累及胸部任何部位,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隐痛、胀痛等,疼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小时、数天甚至更长时间,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往往无效。各个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上可能存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情况,病史方面多无器质性心脏病相关病史。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
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可能无异常,但进行心电图负荷试验(如运动平板试验)时,若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则有诊断意义。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静息心电图正常的患者,负荷试验有助于明确诊断。年龄较大、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需重点关注ST-T改变情况。
神经官能症:心电图一般无特异性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ST-T改变,但多为非特异性的,且与症状发作不呈同步性,经休息或心理疏导等处理后,ST-T改变可恢复正常。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心绞痛:可记录到发作时的ST-T动态变化,对于发作不频繁的心绞痛患者,Holter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从而明确心肌缺血的证据。在评估患者24小时内心肌缺血发作的频率、程度及与活动、症状的关系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症状发作不规律的患者。年龄较大、怀疑冠心病的患者通过Holter监测可获取更多心肌缺血相关信息。
神经官能症:Holter检查结果多无异常,或仅有与症状不相关的轻度ST-T改变,一般不提示有明显的心肌缺血发作。
冠状动脉造影:
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明确有无狭窄及其部位、程度等。对于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情况,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50%,则可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年龄较大、有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且临床症状提示心绞痛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是重要的确诊手段。
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无冠状动脉狭窄等器质性病变。
心理评估
心绞痛:心理因素可作为心绞痛的诱发因素,但患者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心理评估不是诊断心绞痛的主要依据,但在综合治疗中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若患者存在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会加重心绞痛症状,需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对于老年心绞痛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更为明显,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疾病的控制。
神经官能症:心理评估至关重要,常需要进行焦虑抑郁量表等评估,患者往往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症状的重要原因。年轻女性神经官能症患者,多与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因素相关,通过心理治疗等手段改善心理状态可有效缓解症状。
预后及处理原则
心绞痛:若不积极治疗,可能进展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相关。治疗上主要包括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肌耗氧、预防血栓形成等,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药物,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心绞痛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综合治疗。
神经官能症:一般预后较好,但易反复发作,主要通过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必要时可辅以小剂量的抗焦虑抑郁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年轻女性神经官能症患者通过规范的心理治疗和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症状多可明显改善,预后良好,但需注意避免精神压力再次累积导致疾病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