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下降可由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改变所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包括失血(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和体液丢失(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心输出量减少涉及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心脏节律异常(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心脏后负荷增加(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外周血管阻力改变包含血管扩张(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一、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一)失血
1.年龄因素:儿童由于血管相对较细,同等出血量对循环的影响更显著,比如幼儿轻度失血就可能迅速导致休克。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失血后代偿能力弱,血压下降更快。
2.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导致失血后血压下降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情况失血时需特别关注。
3.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者本身血容量基础低,失血后更易出现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致血压下降。有外伤史或有出血性疾病史者,失血风险高。
4.病史影响: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可能因溃疡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心血管疾病史者失血后心脏代偿能力受限,更易血压下降。
(二)体液丢失
1.年龄:婴幼儿体液占体重比例高,呕吐、腹泻等导致体液丢失时,血容量下降更快,易出现休克及血压下降。
2.性别:无显著性别导致体液丢失后血压下降的差异。
3.生活方式:高温环境下劳作或运动者,出汗多若未及时补充体液,易致体液丢失,引发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使血压下降。
4.病史:有肾脏疾病史者,体液调节功能受损,丢失体液后更难维持血容量稳定,易出现血压下降。
二、心输出量减少
(一)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1.年龄:新生儿心肌发育不完善,感染等因素易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如新生儿肺炎可能引发心肌受损,心输出量减少致血压下降。老年人心肌细胞退行性变,对缺血缺氧耐受性差,心肌梗死等时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更易发生,血压下降明显。
2.性别:无明显性别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差异,但老年男性冠心病等发病率相对高,心肌收缩功能障碍风险可能稍高。
3.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者易出现心肌损害,影响心肌收缩功能,心输出量减少致血压下降。吸烟人群血管内皮受损,易引发冠心病等,影响心肌收缩功能。
4.病史:有心肌病病史者,心肌本身存在病变,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易发生,心输出量减少致血压下降。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心肌瘢痕形成,心肌收缩功能受影响,再次发病时心输出量减少更易血压下降。
(二)心脏节律异常
1.年龄:儿童心律失常多与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问题或感染等有关,如病毒性心肌炎可导致心律失常,影响心输出量致血压下降。老年人心律失常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等基础上,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易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2.性别:无显著性别差异,但老年女性内分泌变化等可能对心律失常有一定影响。
3.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熬夜者易出现心律失常,影响心输出量,血压下降。
4.病史: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病史者,心律失常更易发生,心输出量减少致血压下降。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者,甲状腺素过多可影响心脏节律,导致心律失常,心输出量减少。
(三)心脏后负荷增加
1.年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导致肺动脉高压等,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老年人高血压控制不佳时,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2.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
3.生活方式:高盐饮食者易患高血压,增加心脏后负荷,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4.病史:有高血压病史者,血压控制不良时心脏后负荷持续增加,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有肺动脉高压病史者,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
三、外周血管阻力改变
(一)血管扩张
1.年龄:儿童感染性休克时易出现血管扩张,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内毒素等可导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老年人感染时血管调节功能减退,更易出现血管扩张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2.性别:无显著性别差异。
3.生活方式:长期滥用血管扩张药物者,外周血管阻力异常降低,血压下降。
4.病史:有过敏性疾病病史者,过敏反应时组胺等释放导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血管系统者,血管扩张可能发生,外周血管阻力改变致血压下降。
(二)血管收缩功能障碍
1.年龄:新生儿感染等情况下,血管收缩功能不完善,易出现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外周血管阻力不能有效维持,血压下降。老年人血管平滑肌退行性变,血管收缩功能减退,在休克等情况下更易出现血管收缩功能障碍致血压下降。
2.性别:无显著性别差异。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影响血管收缩功能,休克时血管收缩功能障碍更易发生,血压下降。
4.病史:有糖尿病病史者,血管并发症可导致血管收缩功能障碍,休克时外周血管阻力调节异常致血压下降。有神经系统疾病影响血管调节中枢者,血管收缩功能障碍易出现,血压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