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原因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心源性包括冠心病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变(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及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非心源性包括窒息(气道异物阻塞、溺水)、严重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钾血症)、中毒(药物、有毒物质)、过敏反应、电击伤。
一、心源性原因
1.冠心病相关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得心肌严重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细胞的坏死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机械收缩功能,是导致心脏骤停的最常见心源性原因之一。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心脏骤停,这与梗死相关血管的完全闭塞、心肌缺血范围和程度等密切相关。在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中,尤其是未规范治疗、病情控制不佳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进而心脏骤停的风险更高。
心肌病变: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患者心肌细胞受损,心脏的泵血功能逐渐下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从而引发心脏骤停。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点,可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心肌缺血等。患者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症状,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导致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年轻运动员等群体中,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心脏骤停事件时有报道。
2.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肌发生快速且无序的颤动,而不是有效的收缩,导致心脏无法泵血。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药物中毒(如奎尼丁、胺碘酮等药物使用不当)等情况。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高,而在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中,如长期腹泻导致严重低钾血症时,也容易引发心室颤动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组成的心动过速,可发展为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一些有结构性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患者,容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此外,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也常以室性心动过速为主要表现,进而引发心脏骤停,这类疾病在有家族史的人群中需高度关注。
二、非心源性原因
1.窒息
气道异物阻塞:多见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常因口中含有的小物品(如玩具零件、豆类等)误吸导致气道阻塞,引起窒息。如果不能及时解除气道梗阻,会导致缺氧,进而引发心脏骤停。在生活中,家长若未能妥善放置小物件,或者儿童在进食时哭闹、嬉笑,都可能增加气道异物阻塞的风险。对于老年人,也可能因吞咽功能减退,误吸食物等导致气道阻塞。
溺水:淡水或海水吸入气道,导致气道梗阻、缺氧,进而影响心脏功能。溺水者在水中长时间缺氧,会使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容易发生心脏骤停。在游泳场所、河边等水域附近,若发生溺水事件,如不能迅速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患者很快会出现心脏骤停。
2.严重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严重高钾血症可导致心肌兴奋性降低、传导阻滞,出现心脏骤停。常见于肾功能衰竭、大量输入库存血、严重酸中毒等情况。例如,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脏排钾功能减退,容易发生高钾血症,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为低钾血症。严重低钾血症可引起心肌兴奋性增高、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进而导致心脏骤停。常见于长期禁食、严重腹泻、大量应用利尿剂等情况。比如,长期腹泻的患者若未及时补充钾离子,可能出现低钾血症,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
3.中毒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过量使用可导致心脏骤停,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会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发生,如奎尼丁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有毒物质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机磷会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蓄积,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引起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一氧化碳中毒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全身组织缺氧,包括心脏,可引起心肌缺氧、水肿等,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4.过敏反应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引起气道阻塞、缺氧,同时过敏介质释放等可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脏骤停。例如,某些人对青霉素等药物过敏,在使用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若不及时抢救,可迅速发生心脏骤停。
5.电击伤
人体接触高电压电或雷电时,电流通过人体,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脏骤停。电击伤的严重程度与电流强度、接触时间、电流通过人体的路径等因素有关,一旦发生电击伤,患者很可能迅速出现心脏骤停,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