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如冠心病致心肌梗死、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引发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易致骤停)、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低钾、高钾及酸碱失衡影响心脏)、其他因素(药物中毒、触电、溺水、严重创伤、麻醉及手术意外,还有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易因相关情况引发心脏骤停)。
一、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梗死等情况,而心肌梗死是导致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在冠心病患者中,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机械收缩功能,容易出现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脏骤停。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这些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概率与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心肌病变越严重,心脏骤停的风险越高。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常见。肥厚的心肌容易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同时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年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能因剧烈运动等诱因,诱发严重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脏骤停,这种情况在运动员等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中需要特别警惕。
(二)恶性心律失常
1.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肌发生无序的颤动,而不是有效的收缩。通常是由于心脏的电活动紊乱导致,例如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药物中毒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心室颤动,进而导致心脏骤停。临床数据显示,心室颤动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电除颤等救治措施,患者在几分钟内就可能死亡。
2.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组成的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很容易进展为心室颤动,从而引发心脏骤停。一些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三)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1.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低钾血症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改变,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例如,在一些长期应用利尿剂的患者中,由于利尿剂的排钾作用,如果不注意补钾,容易出现低钾血症,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
2.高钾血症: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高钾血症会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传导性减慢,可出现心脏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情况,进而导致心脏骤停。肾功能不全患者如果钾摄入过多或排钾障碍,容易发生高钾血症,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预防心脏骤停的发生。
3.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酸中毒或碱中毒都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例如,严重酸中毒时,氢离子浓度升高,可干扰心肌细胞的离子转运和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而严重碱中毒时,也可能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引发心脏问题。
(四)其他因素
1.药物中毒:某些药物过量或中毒可导致心脏骤停。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可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导致心脏骤停;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蓄积,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2.触电:人体接触高电压电流时,电流通过心脏,可直接干扰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从而引发心脏骤停。无论是家庭用电、工业用电还是高压电触电,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心脏损害。
3.溺水: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导致缺氧,同时也会对心脏产生直接的刺激,引起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脏骤停。溺水患者如果不能及时被救起并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生存几率很低。
4.严重创伤:如胸部外伤等,可直接损伤心脏或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骤停。严重创伤引起的失血、疼痛等因素也可能诱发心脏骤停。
5.麻醉及手术意外:在麻醉过程中或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麻醉药物过敏、气道梗阻、大量失血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电活动,导致心脏骤停。例如,麻醉药物过敏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同时影响心脏功能;手术中大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脏灌注减少,也容易引发心脏骤停。
6.电解质紊乱相关的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包括肾脏的排钾和调节电解质平衡的功能下降,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使用一些药物(如利尿剂等)时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例如,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若不注意补钾,就容易发生低钾血症,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电解质平衡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儿童出现严重腹泻、呕吐等情况,容易导致电解质大量丢失,引发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心脏功能。比如,小儿腹泻病导致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需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并进行心脏监护。
孕妇:孕期女性的生理状态发生变化,血容量增加,同时激素水平改变等因素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例如,孕期出现妊娠高血压疾病等情况时,可能并发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脏功能,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孕妇的电解质和心脏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