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主要原因,由心脏电活动异常致,诱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等,需立即心肺复苏并尽快除颤,儿童和老年人有其特点及注意事项。
相关心律失常机制
室颤是原发性心脏骤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发生机制是心脏内多个部位的心肌细胞存在异常的电活动,导致心肌纤维不协调地颤动,而不能有效收缩泵血。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或高钾血症)、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等都可能引发室颤,从而导致原发性心脏骤停。例如,心肌梗死时,受损的心肌组织容易形成异常的电传导通路,引发室颤。
原发性心脏骤停的诱发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心脏的传导系统可能出现退行性变,心肌细胞也会逐渐老化,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从而增加原发性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比如,老年人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功能可能下降,影响心肌的能量供应,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进而增加原发性心脏骤停的发生几率。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过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病变(如酒精性心肌病),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还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增加原发性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酒精会干扰心肌细胞的代谢,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稳定性。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的人群往往更容易出现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是引发原发性心脏骤停的重要基础疾病。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堆积,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病史因素
冠心病: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或阻塞,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容易发生改变,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是原发性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会使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增加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
心肌病:各种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都会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律失常等,从而增加原发性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腔室扩大,心肌变薄,收缩功能下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舒张功能受限,都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这些疾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容易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原发性心脏骤停。例如,长QT综合征患者的心脏复极时间延长,容易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
原发性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意识丧失:患者突然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呼之不应。这是因为心脏停搏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大脑功能迅速受到影响。
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由于心脏无法泵血,氧气不能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患者会出现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挣扎样的异常呼吸表现。
大动脉搏动消失:主要是指颈动脉或股动脉等大动脉的搏动无法触及,这是判断心脏骤停的重要体征之一,因为心脏停搏后无法有效搏动,大动脉就没有搏动。
面色苍白或发绀:由于血液循环停止,全身组织器官得不到氧供,面色会逐渐变得苍白,随后可能出现发绀,即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
原发性心脏骤停的紧急处理原则
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将患者放置在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叉,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胸外按压的作用是通过机械性按压产生胸腔内压力变化,推动血液循环,为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血液灌注。
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以保持气道通畅,便于进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人工呼吸可以为患者提供氧气,维持机体的氧合。
尽快除颤:如果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尽快使用AED进行除颤。室颤是原发性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可除颤心律,AED通过电击可以终止室颤,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对于有条件的场所,应尽早进行电除颤,一般来说,在患者心脏骤停后4-6分钟内进行除颤,患者的存活率会明显提高。
特殊人群在原发性心脏骤停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特点:儿童原发性心脏骤停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严重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童的心肺复苏操作与成人有一定区别,儿童胸外按压的部位是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左右(婴儿约4cm,儿童约5cm),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儿童的胸廓弹性较好,人工呼吸时采用口对口鼻呼吸的方式。
注意事项:儿童发生原发性心脏骤停时,家长或施救者应保持冷静,迅速启动急救措施。由于儿童的心脏储备功能较差,病情变化较快,所以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争取专业医疗人员的进一步救治。避免延误时机,因为儿童原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与抢救的及时性密切相关。
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发生原发性心脏骤停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复苏的成功率可能较低。而且老年人的反应能力可能下降,可能对心脏骤停的早期表现不敏感。
注意事项:对于老年人群,平时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规律服用治疗冠心病等疾病的药物。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应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施救。同时,老年人应避免突然的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心脏骤停的因素。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尽快呼叫急救人员,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持续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操作,因为老年人的复苏时间窗相对较窄,及时正确的抢救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