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需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盐、限饱和及反式脂肪)、适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结合力量训练,不同人群调整方式)、戒烟限酒;控制基础疾病要管理高血压(定期监测、药生结合)、高血脂(定期检测、饮食药物干预)、糖尿病(严格监测、综合治疗);识别心脏骤停先兆(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后及时呼叫急救并在有技能时做CPR,有AED则用其除颤。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日常饮食应包含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肪蛋白质(如鱼类、豆类等)。例如,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有助于保护心血管系统。研究表明,每天摄入5种以上蔬菜和水果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较低。全谷物能提供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可帮助降低胆固醇水平。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分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心脏骤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盐分摄入会使体内水分潴留,增加心脏负担,长期下去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富含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影响心脏健康。
2.适量运动
运动频率与强度: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的判断标准是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例如,一个50岁的人,最大心率约为170次/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应维持在102-119次/分钟。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耐力和泵血能力。
运动方式: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进行2-3次的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俯卧撑等。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对心血管健康也有积极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方式应有所调整,年轻人可选择更具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而老年人应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等,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3.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是心脏骤停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吸烟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很多,因此应坚决戒烟。戒烟后,身体的各项指标会逐渐改善,心脏健康状况也会逐步提升。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还可能导致心肌病变等。适量饮酒(如红酒每日100-150毫升)可能对心血管有一定益处,但过量饮酒则会带来危害。有肝脏疾病、高血压等病史的人群应严格限制饮酒甚至戒酒。
二、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
监测血压:定期测量血压,建议成年人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变化,一般每周至少测量1-2次。通过准确监测血压,能够及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结合:确诊高血压后,应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除了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外,还需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前面提到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例如,高血压患者通过坚持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可能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同时更好地控制血压水平,降低心脏骤停的风险。
2.高血脂管理
血脂检测: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检测血脂。高血脂患者应根据病情,更频繁地检测血脂,如每3-6个月检测一次。通过检测血脂水平,尤其是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能够了解血脂异常的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饮食与药物干预:高血脂患者应遵循低脂饮食原则,同时根据血脂升高的类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例如,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等进行治疗。通过有效的血脂管理,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心脏骤停的风险。
3.糖尿病管理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通过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例如,通过血糖监测发现血糖波动较大时,可调整饮食结构或胰岛素用量等。
综合治疗: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药物治疗等。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糖尿病性心脏病等,从而降低心脏骤停的风险。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保护足部等,预防其他并发症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三、识别心脏骤停先兆并及时应对
1.识别先兆症状
胸痛:突然出现的胸痛,疼痛可能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能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持续时间超过几分钟,可能是心肌缺血的表现,是心脏骤停的重要先兆之一。例如,一些冠心病患者在发作前会出现这种典型的胸痛症状。
心悸: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心悸可能提示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呼吸困难: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可能是心脏功能受损的表现。当心脏无法正常泵血时,会导致肺部淤血,引起呼吸困难。
2.及时采取措施
呼叫急救:一旦发现有人出现疑似心脏骤停的先兆症状或疑似心脏骤停的表现(如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若具备心肺复苏(CPR)技能,应立即进行CPR。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CPR的操作要点有所不同。对于成年人,CPR的操作是按压胸部,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对于儿童(1-8岁),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按压频率同样至少100次/分钟,按压深度约为5厘米;对于婴儿(1岁以下),用两手指按压胸骨中部,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按压深度约为4厘米。同时,若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尽快使用AED进行除颤,AED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若提示需要除颤,应按照AED的提示进行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