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心房失去规则有序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颤动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有心血管疾病、年龄增长、糖尿病、甲亢、长期饮酒紧张等,症状有心悸气短等典型表现及无症状但有血栓风险,分类包括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永久性,诊断靠心电图等,治疗原则为控制心室率、转复维持窦性心律、抗凝预防血栓,特殊人群如老年、合并糖尿病、心衰、孕妇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房失去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且无序的颤动波,属于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状态。
二、病因
1.心血管疾病因素: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引发房颤的重要原因,这些疾病可破坏心房结构与电生理特性,从而诱发房颤。例如,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心房负荷加重,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2.其他全身性因素:年龄增长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房颤发生率显著上升;糖尿病患者因代谢紊乱等因素,房颤发病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心脏电活动,易引发房颤;此外,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也可能诱发房颤。
三、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患者常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表现,感觉心脏跳动紊乱、不规则。严重时可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这是由于房颤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脑供血不足所致。
2.无症状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并无明显自觉症状,但仍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因为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血液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导致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四、分类
1.阵发性房颤:发作具有自限性,通常能在7天内自行终止,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心悸等症状,可自行缓解。
2.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一般不能自行终止,需通过医疗干预(如药物复律、电复律等)才能恢复窦性心律。
3.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达1年以上,病情相对较为顽固,治疗难度相对增大。
4.永久性房颤:房颤不能终止,已成为一种永久性的心律失常状态,治疗主要以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等为主。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电图可直接观察到心房颤动的典型波型。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有助于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从而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1.控制心室率:通过药物等手段将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以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等。
2.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对于适合的患者,可尝试通过药物(如胺碘酮等)或电复律等方法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窦性心律,降低房颤复发风险。
3.抗凝预防血栓栓塞:由于房颤时心房易形成血栓,需根据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结果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房颤患者抗凝出血风险相对较高,需更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在使用抗凝药物时谨慎评估获益与出血风险,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及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要遵循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策略。
3.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时,治疗需兼顾两者,在控制心室率、抗凝等基础上,根据心衰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利尿剂等改善心衰症状,但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4.孕妇:孕妇发生房颤时需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缓解症状,必要时在多学科(心内科、产科等)评估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