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乏力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年龄(儿童营养不足、老人脏腑功能弱致气血生成不足)、性别(女性特殊生理时期耗气血)、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熬夜、过度劳累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生成不足);病理性因素有消化系统疾病(脾胃受损致气血生成不足)、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激素不足致代谢减缓)、血液系统疾病(贫血致供氧不足)、心肺疾病(通气换气或泵血功能障碍致器官灌注不足);其他因素包含心理因素(不良情绪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受影响)、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致气血运行受阻、阳气受损)。
一、生理性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出现气虚乏力。例如,婴幼儿时期若喂养不当,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不够,影响身体正常代谢,就容易有气虚乏力表现。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脏腑功能减弱,气血生成不足,也常感觉气虚乏力。这是因为老年人脾胃功能渐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使得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二)性别因素
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容易出现气虚乏力。月经期失血可能导致气血相对不足;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需要消耗大量气血;哺乳期乳汁分泌也会耗伤气血,从而出现气虚乏力的情况。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身体机能会下降,气血运行不畅,容易感觉气虚乏力。比如长时间久坐办公的人群,缺乏运动使得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成减少,同时气血运行滞缓,就会出现乏力等症状。另外,长期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气血生成。中医认为,夜间是气血修复和生成的重要时间,长期熬夜打破了正常的生物钟,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进而出现气虚乏力。还有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都会耗伤气血,引起气虚乏力。体力劳动过度会直接耗伤气血,脑力劳动过度则会耗伤心脾之气,影响气血生成。
二、病理性因素
(一)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损,就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从而出现气虚乏力的症状。例如,慢性胃炎患者常存在消化不良,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气血生成,进而出现乏力、气短等气虚表现。
(二)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缓,会出现气虚乏力、畏寒、嗜睡等症状。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能量产生等起着重要作用,缺乏时代谢率降低,身体各器官功能活动减弱,就会表现出气虚乏力。
(三)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患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导致氧气运输能力下降,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会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气虚乏力的表现。比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等原因导致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进而引起贫血,出现气虚乏力等症状。
(四)心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缺氧,会出现气短、乏力等表现。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也会出现气虚乏力,同时可能伴有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例如,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感到乏力,活动耐力下降。
三、其他因素
(一)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使气血生成不足,出现气虚乏力。比如长期焦虑的人,往往会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从而导致气血亏虚,出现乏力等症状。
(二)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也可能导致气虚乏力。寒湿之邪侵袭人体,会阻碍气血运行,损伤阳气,使得机体功能减退,出现乏力、肢体困重等气虚表现。例如,在潮湿寒冷的地区生活或工作的人,容易受到寒湿之邪影响,出现身体不适和气虚乏力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