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等,频发早搏需从病史、症状、辅助检查评估,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射频消融,药物治疗适用于非药物效果不佳等情况且需个体化选药,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早搏的定义与分类
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等。
二、频发早搏的评估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如是否吸烟、饮酒、咖啡摄入情况等),了解既往病史(如是否有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因为不同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状况对频发早搏的影响及治疗选择不同。例如,年轻人若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大量饮酒、长期熬夜等可能诱发早搏;而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频发早搏需要更谨慎评估。
2.症状评估
评估患者频发早搏相关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治疗决策也会有所差异。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早搏的重要手段,可明确早搏的类型等。
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评估早搏的数量、分布规律等,一般24小时内早搏次数大于一定数量(如超过总心搏数的1%-2%)可认为是频发早搏。
心脏超声: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排查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频发早搏,如心肌病患者心脏超声可发现心肌结构异常等。
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能引起早搏的全身性疾病。
三、非药物治疗方法
1.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很重要,成年人一般建议7-8小时睡眠,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多睡眠时间,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心脏电生理稳定,减少早搏发生。
避免诱因:对于因吸烟、饮酒、咖啡等诱发早搏的患者,应戒烟、限制饮酒量、减少咖啡摄入。例如,大量饮酒可刺激心脏,导致早搏频发,限制饮酒后可能使早搏减少。
心理调节:部分患者可能因精神紧张、焦虑等诱发早搏,应进行心理调节,可通过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如青少年可通过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2.射频消融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明显的频发室性早搏等情况,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早搏,如药物难治性、有明显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的室性早搏等。但该治疗有一定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情况,例如患者心脏结构严重异常等可能不适合该治疗。
四、药物治疗
1.适用情况
如果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早搏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药物治疗。不同类型早搏用药有差异,如房性早搏可根据情况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等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整体情况个体化制定。
2.药物选择原则
根据早搏类型、患者基础疾病等选择药物,例如有心力衰竭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谨慎,避免选用可能加重心力衰竭的药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频发早搏需特别谨慎,首先排查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调整生活方式等,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心脏等器官有严重不良影响的药物,且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精准评估用药风险。
2.老年人
老年人频发早搏需考虑多器官功能衰退等情况,在治疗时要综合评估药物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如肾脏功能减退的老年人,某些药物排泄受影响,需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肾脏影响小的药物,同时生活方式调整同样重要,如老年人运动需适度,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3.女性
女性频发早搏在治疗时要考虑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等),妊娠期频发早搏一般优先非药物治疗,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非妊娠期女性若使用药物需考虑药物对月经等可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