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的发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过度疲劳、精神过度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及年龄因素;病理性因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感染性疾病)。
一、生理性因素
1.生活方式相关
过度疲劳: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会使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例如,连续加班熬夜、长时间进行重体力劳作后,心脏的负担加重,可能引发早搏。这是因为疲劳会影响身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从而出现早搏。
精神过度紧张:当人处于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时,如面临重大考试、工作压力过大等情况,体内会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刺激心脏,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引起早搏。比如,一些面临重要项目deadline的职场人士,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出现早搏的概率会增加。
大量吸烟、饮酒或喝浓茶、咖啡: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等。饮酒过量会使心脏受到酒精的直接刺激,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浓茶和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过量饮用后可能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引发早搏。例如,每天大量吸烟、酗酒的人,相较于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发生早搏的风险更高。
2.年龄因素: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主神经功能可能不够稳定,也可能出现早搏。比如一些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由于身体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神经调节的不稳定,可能会出现偶发的早搏,一般多为生理性的,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成熟,多可自行缓解。老年人也可能因身体机能衰退等生理性原因出现早搏,比如心脏传导系统的老化等。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缺血缺氧。当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会发生紊乱,从而引发早搏。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早搏的发生率较高。例如,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出现早搏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的人群。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腔变小,也容易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引发早搏。临床研究发现,心肌病患者中早搏较为常见,且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加重。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引起瓣膜病变,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干扰心脏的电生理传导,导致早搏的发生。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的患者,出现早搏的风险增加。
先天性心脏病:在胎儿发育时期心脏结构发育异常,出生后心脏存在结构上的缺陷,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心脏结构的异常会使心脏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影响心脏的电活动,从而引发早搏。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时期就可能出现早搏相关症状。
2.其他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心脏处于高动力状态,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导致早搏的发生。临床检测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早搏的发生率呈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搏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钾离子和镁离子对于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当血钾过低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发生早搏;血镁降低时,也会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导致早搏。例如,长期腹泻、呕吐的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从而引发早搏。
感染性疾病:某些病毒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组织,引起心肌炎症反应,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心脏的电活动不稳定,进而出现早搏。临床上常见的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等,患者在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早搏等心脏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