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早搏需从症状识别与危险分层入手,结合动态心电图与心脏超声明确类型及结构异常;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睡眠、压力管理)和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优先单药、低剂量起始,定期监测;特殊人群管理需考虑药物代谢及安全性;介入治疗指征为症状严重、药物无效或早搏负荷高,需术前评估;长期随访需根据早搏负荷调整频率,预后与早搏负荷、结构性心脏病及心功能相关。
一、阵发性早搏的初步评估与监测
1.1.症状识别与危险分层
阵发性早搏(房性或室性)的典型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跳“停跳感”或“漏跳感”,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危险分层需结合基础疾病、早搏频率及形态:无结构性心脏病且偶发(<1%/24h)者风险低;合并冠心病、心肌病或频发(>1%/24h)、多形性早搏者需警惕恶性心律失常风险。
1.2.动态心电图与心脏超声检查
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明确早搏类型(房性/室性)、负荷(早搏次数占总心搏比例)及昼夜分布规律。心脏超声用于评估心室结构与功能,排除心肌病、瓣膜病等结构性异常。
二、非药物治疗策略
2.1.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减少咖啡因摄入(如咖啡、茶、能量饮料),避免酒精及辛辣食物,因其可能刺激交感神经,诱发早搏。(2)睡眠管理: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需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改善缺氧。(3)压力控制:采用正念冥想、瑜伽或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改善自主神经平衡,减少早搏发作。
2.2.心理行为治疗
焦虑或抑郁患者需接受认知行为疗法(CBT),研究证实CBT可降低30%~50%的早搏相关症状负担。避免过度关注早搏,防止形成“症状-焦虑”恶性循环。
三、药物治疗方案
3.1.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
(1)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一线用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少早搏,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2)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用于β受体阻滞剂不耐受者,尤其适用于室上性早搏。(3)普罗帕酮:适用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但需警惕负性肌力作用。(4)胺碘酮:仅用于其他药物无效或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长期使用需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肺纤维化风险。
3.2.药物使用原则
优先选择单药治疗,从低剂量起始,逐步调整至症状缓解或早搏负荷降低≥50%。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尤其钾、镁)。
四、特殊人群管理
4.1.老年人(≥65岁)
需评估共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不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β受体阻滞剂需从1/4~1/2常规剂量起始,避免心动过缓。胺碘酮仅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早搏,且疗程≤6个月。
4.2.孕妇与哺乳期女性
β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为相对安全选择,但需避免普罗帕酮及胺碘酮。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后需暂停哺乳12~24小时(依药物半衰期而定)。
4.3.儿童与青少年
仅对症状严重或早搏负荷>20%者考虑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剂量需按体重调整(0.5~2mg/kg/d)。氟卡尼等Ic类药物禁用于<12岁儿童。
五、介入治疗指征
5.1.导管消融术
适应症包括: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早搏负荷>10%~15%、疑似早搏诱发心肌病。研究显示,室性早搏消融成功率可达70%~90%,房性早搏消融成功率约60%~80%。
5.2.术前评估要点
需通过心脏磁共振(CMR)或电生理检查明确早搏起源部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需评估心功能(LVEF>35%),低LVEF者消融风险较高。
六、长期随访与预后管理
6.1.随访频率
无症状且早搏负荷<5%者每6~12个月复查Holter;症状反复或早搏负荷增加者每3个月评估。
6.2.预后判断因素
良好预后指标包括:早搏负荷<10%、无结构性心脏病、消融术后无复发。不良预后因素:频发多形性室性早搏、LVEF<50%、合并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如长QT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