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早搏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常见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包括心房来源的自律性增高或折返、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异常等;临床表现多样,有症状者可有心悸、胸部不适等,听诊可发现心律不齐;检查主要靠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治疗上一般人群数量少无症状者消除诱因即可,有基础病者治基础病,特殊人群儿童要观察休息,老年要综合考虑整体健康状况。
一、发生机制
1.心房来源
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时,可导致心房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从而提前发放冲动引起早搏。例如,心房肌受到缺血、炎症等因素影响时,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可能出现异常,使细胞膜电位不稳定,容易产生过早的除极活动。
折返机制也是心房早搏的常见发生机制。心房内存在两条或多条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路径,当激动在这些路径间折返时,就可能引发提前的心房激动,进而导致室上性早搏。
2.房室交界区来源
房室交界区的起搏细胞自律性异常增高时,会提前产生冲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系统如果受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影响,也可能出现异常的电活动,导致过早的冲动发放,引起室上性早搏。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感觉心悸,也就是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不规则、有提前的搏动;有些患者可能会有胸部不适,如胸部闷胀、轻微疼痛等;还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如果早搏不频繁,可能症状相对不明显,部分儿童可能仅在活动后感觉心跳有点快或不适;而老年患者如果合并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等,早搏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胸闷、胸痛等症状。
2.体征表现
医生进行心脏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所以听诊时能听到心律不齐,提前出现的心跳声音强度可能与正常心跳有所不同,第一心音可能增强等。
三、相关检查
1.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室上性早搏的重要手段。心电图上可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如果是心房来源的早搏),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除非合并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等情况);如果是房室交界区来源的早搏,P波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早搏的起源部位、频率等情况。
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要注意电极的正确放置,确保记录到准确的心电图波形。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是否有因皮肤老化等因素影响电极与皮肤的接触,导致心电图信号不准确的情况。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了解早搏在一天中的发生规律,比如是在休息时多发还是活动时多发,早搏的数量、分布情况等。这对于评估早搏的严重程度非常重要。例如,通过Holter检查可以计算出早搏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即早搏发生率,一般来说,早搏发生率低于1%通常临床意义不大,但如果高于一定比例则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儿童进行Holter检查时,要注意做好安抚工作,确保儿童在检查过程中保持相对安静的状态,以保证记录的心电图数据准确。老年患者要注意检查设备的佩戴是否舒适,避免因长时间佩戴引起皮肤不适等情况。
四、治疗与处理原则
1.一般人群
如果室上性早搏数量少,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以消除诱因为主。比如要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等。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合并有冠心病、心肌病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冠心病患者要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来控制病情,从而减少室上性早搏的发生。
2.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室上性早搏如果数量少且无明显症状,首先要观察,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兴奋。如果早搏数量较多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生长发育受影响等,需要进一步评估,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等复查,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药物治疗,但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
老年:老年患者出现室上性早搏时,要特别注意是否合并有严重的心脏疾病。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心脏检查。治疗上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药物治疗的益处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比如,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