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室性早搏指每分钟多于5次,由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其病因有生理性(年龄、生活方式)和病理性(心脏疾病、其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有症状(心悸等)和体征(听诊心律不齐等);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包括针对病因、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生理性需调生活方式,病理性需治原发病,特殊人群用药谨慎,部分患者可考虑导管射频消融。
一、频发室性早搏的定义
频发室性早搏是指每分钟室性早搏次数多于5次。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心室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
二、可能的病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频发室性早搏的可能性略有增加,一般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显著的本质差异,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早搏的耐受和反应可能不同。例如,年轻人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等情况下较易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年轻人过度劳累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导致心室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从而引发频发室性早搏;而老年人可能因心脏本身的退行性改变等因素更容易出现。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过量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等都可能诱发频发室性早搏。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酒精、浓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等物质会刺激心脏,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使心室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加,导致早搏频发。比如,长期每天大量饮酒的人,心脏受到酒精的持续刺激,心肌细胞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出现频发室性早搏。
2.病理性因素
心脏疾病:各种器质性心脏病都可能导致频发室性早搏,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以冠心病为例,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异位起搏点,从而引发频发室性早搏。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会干扰心脏正常的电传导,导致早搏发生。
其他系统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心脏导致频发室性早搏,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会加快心肌的代谢和收缩频率,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引发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会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环境,导致心肌兴奋性改变,出现频发室性早搏。例如,严重腹泻或长期应用利尿剂的患者容易出现低钾血症,血钾降低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成和传导,容易诱发早搏。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患者可能感到心悸、心脏“停跳”感、胸闷等,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发现。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频发室性早搏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胸闷、气短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比如,本身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时,可能会感觉胸闷症状加重,活动耐力下降。
2.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心律不齐,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等。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频发室性早搏的重要手段,可明确早搏的形态、频率等特征。通过常规心电图记录或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动态心电图能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可更准确地评估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规律等情况。例如,动态心电图可以发现患者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如休息时、活动时早搏的发生差异,有助于判断病情。
2.其他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是否存在心脏扩大、心肌肥厚等情况;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项目,以排查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等可能导致早搏的全身性因素。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生理性因素引起,应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如果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如治疗冠心病、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例如,对于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频发室性早搏,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使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早搏可能会减少或消失。
2.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然而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3.非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的患者,可能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但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合该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