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室性早搏指每分钟室性早搏次数大于5次,由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发生机制与心肌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心脏病变及生活方式等有关,临床表现因人群而异,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去除诱因等非药物治疗和根据情况选用药物的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其诊疗特点。
1.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电活动与异位起搏点:正常心脏的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的传导途径和速度传到心房和心室,引起心脏有序的收缩和舒张。而室性早搏是由于心室中的某一个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了电冲动,导致心室提前收缩。这种异位起搏点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出现异位起搏点;也可能是由于电解质紊乱,例如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引发室性早搏;还可能是心脏本身的病变,如心肌病等。
触发因素: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诱发频发室性早搏,比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大量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发生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在儿童中,可能与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的一些小的异常有关,或者是由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影响心脏电活动;对于老年人,更多与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退行性病变相关。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更容易出现频发室性早搏。
2.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有的患者会描述为心脏“漏跳”一拍或者心脏突然有力地跳动一下;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做心电图等检查时发现。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频发室性早搏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胸闷、胸痛等症状。例如本身有冠心病的患者,频发室性早搏可能会使心肌缺血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导致胸闷、胸痛症状更明显。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如果频发室性早搏,可能因为表述不清,家长发现孩子活动耐力下降,原本能跑能跳,现在稍微活动就出现乏力等情况;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早搏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更容易出现头晕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时,除了心脏相关症状外,可能还会伴有潮热、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3.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频发室性早搏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看到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代偿间歇完全。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对于评估频发室性早搏的严重程度更有价值,可以记录24小时内心脏跳动的情况,准确统计室性早搏的次数、分布规律等。例如可以了解患者在白天活动时、夜间休息时室性早搏的发生情况,对于判断病情的轻重以及是否需要治疗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还可能需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比如心脏超声可以查看心室壁的厚度、心室腔的大小、心脏瓣膜的情况等。如果怀疑有心肌缺血,可能还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对于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等病变。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创伤和身体损伤;老年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创检查时,要评估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确保检查的安全性。
4.治疗原则
非药物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比如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建议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对于情绪紧张、焦虑的患者,要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频发室性早搏。对于一些基础疾病的治疗也很重要,比如积极治疗冠心病,通过改善心肌供血来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患者,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患者补充钾盐等。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但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例如对于没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选用美西律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增加死亡率,如胺碘酮在某些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使用需要严格评估利弊。对于不同人群,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特别注意。儿童患者一般尽量避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儿童的心脏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更多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频发室性早搏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律失常,通过了解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能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评估和管理,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各个方面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