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早搏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过早搏动,常见于儿童、成年人等不同人群,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有心悸、胸闷等表现,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无器质性心脏病且无症状者去除诱因随访观察,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症状者针对基础病治疗,可药物或导管射频消融术处理。
发生机制
折返机制:是室上性早搏常见的发生机制。例如,在心房内存在解剖或功能上的折返环路,当某些因素导致折返环中的传导速度或不应期发生改变时,就可能引发折返激动,从而产生室上性早搏。
触发活动:由后除极电位触发的异常冲动引起。后除极分为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早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复极2-3相,可能与细胞内钙超载等有关;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与细胞内钙超载及钠-钙交换异常有关,这些异常的后除极电位可触发异位冲动,导致室上性早搏。
室上性早搏的常见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也可能出现室上性早搏,多与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等)、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等)等有关。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病毒感染可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引发室上性早搏。
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心肌纤维化等,再加上一些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出现室上性早搏。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室上性早搏的决定性因素,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在更年期女性中,由于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室上性早搏的发生率可能会相对增高。
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心脏电生理紊乱,引发室上性早搏。例如,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连续熬夜等情况。
精神紧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的节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中的人群,患室上性早搏的风险可能增加。
吸烟、饮酒: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等,增加室上性早搏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会损害心肌细胞,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容易引发室上性早搏。
病史因素
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容易出现室上性早搏;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可能引发室上性早搏;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瓣膜病变会改变心脏的血流动力学,进而影响心脏的节律。
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心脏的代谢和心率,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早搏;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会损伤心脏的自主神经和心肌组织,增加室上性早搏的发生几率。
室上性早搏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多数无明显症状:很多人在发生室上性早搏时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觉,只是在体检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有症状者的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即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有心跳加重、漏跳或提前跳动的感觉;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尤其是在活动后症状可能会加重;少数患者可能会有头晕、乏力等表现。
室上性早搏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上性早搏的重要手段。常规心电图可以记录到心脏跳动的电活动,通过心电图可以看到提前出现的P波(如果起源于心房)或逆行P波(如果起源于房室交界区),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除非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等情况)。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捕捉到室上性早搏的发生频率、分布规律等情况,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很有帮助。
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例如,通过心脏超声可以查看心房、心室的大小,心肌的厚度等,若存在心脏结构异常,有助于分析室上性早搏是否与心脏结构病变相关;血液检查,包括电解质(如钾、钠、钙等)、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排除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可能引起室上性早搏的因素。
室上性早搏的处理原则
无器质性心脏病且无症状的室上性早搏:一般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如避免过度劳累、减轻精神压力、戒烟限酒等。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因为这类患者室上性早搏通常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通过去除诱因往往可以使早搏减少或消失。
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症状的室上性早搏:需要针对基础心脏病进行治疗,同时根据早搏的情况给予相应处理。例如,如果患者有冠心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如果有心肌病,需要针对心肌病的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的室上性早搏,可以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导管射频消融术等,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频繁发作的室上性早搏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它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导入心脏内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的起搏点或折返环路,达到根治室上性早搏的目的。
总之,室上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心电图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