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与气虚在定义范畴、症状表现、病因及调理干预方面有不同特点。脾虚包括多种证型,与饮食、劳逸、久病等有关,症状有食欲不振、畏寒怕冷等,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中医理疗调理;气虚涉及多脏腑,脾虚是气虚在脾的体现,病因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等,症状有全身疲倦等,可通过相应饮食、生活方式、中医理疗调理,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特点,女性特殊生理时期易出现相关情况需注意调理保养。
一、定义与范畴
脾虚:中医术语里,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统摄血液等功能,脾虚主要是脾脏功能失调,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等不同证型。脾气虚是指脾气不足,推动、运化等功能减弱;脾阳虚是在脾气虚基础上有阳虚寒象;脾虚气陷多表现为脏器脱垂等;脾不统血主要是导致出血方面的问题。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有一定关联,比如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吸收不良等情况可能和脾虚有一定联系,但现代医学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病名。
气虚:是指人体一身之气不足,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气的来源包括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之清气,气虚可涉及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多个脏腑的气虚情况。肺气虚会出现呼吸气短等;心气虚会有心悸等表现;肾气虚会有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等表现,范围更广,脾虚其实是气虚在脾脏的具体体现,脾气虚属于气虚的一种类型。
二、症状表现
脾虚相关症状
脾气虚:常见食欲不振,食量减少,进食后腹胀明显,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等。例如,患者可能经常感觉没什么胃口,吃一点东西就觉得肚子胀,整个人精神状态不佳,容易疲倦。
脾阳虚:除了脾气虚的症状外,还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清稀甚至完谷不化等。比如患者会感觉手脚冰凉,肚子怕凉,吃了凉的东西就容易腹泻,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脾虚气陷:多有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子宫脱垂等表现。像有的女性可能会有子宫脱垂的情况,或者长期腹泻且有肛门坠胀感。
脾不统血:可见便血、尿血、肌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状,同时伴有脾气虚的表现。比如出现皮肤紫癜、牙龈出血等情况。
气虚相关症状(以脾气虚为例,其他脏腑气虚有各自特点):一般有全身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呼吸气短,动则尤甚等。比如肺气虚的人会有呼吸气短,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心气虚的人会有心悸,活动后心悸加重等。但脾虚导致的气虚主要是在脾脏相关功能上的体现,而其他脏腑气虚有各自脏腑相关的特异性症状。
三、病因方面
脾虚病因
饮食因素:长期饮食不节,比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之物,损伤脾胃。例如经常吃大量油炸食品、冷饮等,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脾虚。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且休息不足,或者长期用脑过度等,都会损伤脾气。比如一些脑力劳动者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出现脾虚的情况。
久病耗伤:患有慢性疾病,长期不愈,会损伤脾气。比如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容易导致脾虚。
气虚病因
先天不足:体质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导致气的生成不足。比如一些早产儿,先天之气相对不足,容易出现气虚的情况。
后天失养:饮食不调、劳累过度、久病等因素,导致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过多。除了上述饮食、劳逸等导致脾虚进而引起气虚的情况外,其他脏腑的慢性疾病也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气虚,比如肺有慢性疾病长期不愈会导致肺气虚等。
四、调理与干预
脾虚调理
饮食调理:适宜食用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等。可以做成粥品,如山药薏米粥,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对于脾阳虚的人,还可以适当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等,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于油腻、生冷食物。
生活方式调整: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要注意保护脾胃功能,避免长时间熬夜等。对于脾虚气陷的人,要避免久站、久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中医理疗:可以通过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来健脾。足三里是强身保健要穴,中脘是脾胃的募穴,脾俞是脾脏的背俞穴,艾灸这些穴位可以起到健脾的作用。
气虚调理
饮食调理:气虚者一般适宜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鸡肉、牛肉、大枣、桂圆等。比如黄芪炖鸡,黄芪有补气的功效,与鸡肉一起炖食可以起到补气的作用。不同脏腑气虚有相应适宜的食物,如肺气虚可以吃一些百合、银耳等润肺补气的食物。
生活方式调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根据不同脏腑气虚进行相应的生活方式调整,比如肺气虚的人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气体,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清新;心气虚的人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等。
中医理疗:对于气虚,可以艾灸气海、关元、肺俞、心俞等穴位。气海、关元是补气的要穴,肺俞是肺的背俞穴,心俞是心的背俞穴,艾灸这些穴位有助于补充相应脏腑的气。
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特点,比如儿童如果出现脾虚或气虚情况,多与饮食不节、先天脾胃功能较弱等有关,在调理时更要注意饮食的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度喂养;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更容易出现脾虚或气虚,在调理时要更加注重温和调理,避免使用过于峻烈的药物或方法。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产期等,也容易出现气虚或脾虚的情况,要注意相应的调理和保养,比如孕期要注意健脾补气以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