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频发是指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致心脏搏动每分钟发作超五次,可通过心电图包括动态心电图明确,儿童常因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病毒性心肌炎等引发,老年人多与退行性心脏病变、冠心病、心肌病等有关,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易诱发,有心脏基础疾病及电解质紊乱病史者易出现,患者可感心悸、胸闷气短等,长期可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需调整生活方式、管理基础疾病来应对。
室性早搏频发是指心室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每分钟发作次数多于5次。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由窦房结发放冲动控制心脏有节律地跳动。而室性早搏是来自心室的异位起搏点提前激动心肌导致的心脏收缩,当这种情况频繁发生时,就称为室性早搏频发。
相关指标及意义
心电图指标: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明确室性早搏的发作频率等情况。在心电图上能观察到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通过连续记录心电图(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准确统计出每小时、每24小时室性早搏的具体次数,从而判断频发的程度。一般来说,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次数超过10000次往往提示频发程度较严重,但具体的严重程度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等综合判断。
引发室性早搏频发的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时期引发室性早搏频发的原因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病毒性心肌炎等有关。例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会出现室性早搏频发的情况,而且儿童的心肌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一些在成人中可能为偶发的因素在儿童中可能导致频发。
老年人:老年人室性早搏频发更多与退行性心脏病变、冠心病、心肌病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这些都可能导致心室的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从而引发室性早搏频发。
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没有明显性别相关的心脏基础疾病差异时,性别本身对室性早搏频发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在一些特定疾病情况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在某些与内分泌等相关的心脏病变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性别表现,但总体而言,性别不是引发室性早搏频发的主要决定因素,主要还是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等因素相关。
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更容易出现室性早搏频发。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引发异位起搏点的异常兴奋;酗酒会影响心脏的代谢等功能,干扰心脏的正常电活动,从而增加室性早搏频发的风险。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这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稳定性,容易诱发室性早搏频发。例如,长期高强度工作、睡眠严重不足的人,发生室性早搏频发的几率相对较高。
病史因素
有心脏基础疾病者:本身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炎(尤其是慢性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存在异常,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容易紊乱,更容易出现室性早搏频发的情况。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易导致异位起搏点异常放电引发室性早搏频发;心肌病患者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传导,进而促使室性早搏频发。
有电解质紊乱病史者:如长期存在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等发生改变,容易引发室性早搏频发。因为钾离子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电活动至关重要,低钾时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减小,容易导致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增高。
室性早搏频发的相关表现及应对
症状表现
患者自身感受:很多患者会感觉到心悸,也就是心脏突然跳动一下,然后停一下,或者感觉心脏跳动得很乱、很有力等。有些患者可能会有胸闷、气短的症状,尤其是在室性早搏频发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胸闷、气短。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吃奶减少等情况,因为儿童无法准确描述心悸等症状,更多地通过一些非特异性的表现来体现身体的不适。
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长期的室性早搏频发可能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例如,心脏长期处于异位起搏点频繁发放冲动的状态下,心肌会不断受到异常的刺激,可能会发生重构,出现心脏扩大,进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功能下降,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下肢水肿等。
应对措施(非药物方面)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因生活方式因素引发室性早搏频发的患者,首先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一般成年人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诱发室性早搏频发。
针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如果是有心脏基础疾病或电解质紊乱等病史的患者,要积极管理基础疾病。对于冠心病患者,要遵循冠心病的治疗原则,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必要时进行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对于心肌病患者,要根据具体的心肌病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监测;对于电解质紊乱患者,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如通过饮食或药物补充钾离子等,维持电解质的平衡,从而稳定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减少室性早搏频发的情况。
总之,室性早搏频发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脏节律异常情况,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