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常见心律失常,按起源部位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早搏,发生机制与心肌电生理特性改变有关,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一般、药物、非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早搏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与基础病、感染等有关,治疗优先非药物;老年人多与基础心脏疾病有关,治疗要综合考虑;女性与生理周期、情绪有关,要调节情绪;男性与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要改善生活方式。
早搏的分类
按起源部位分类
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的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早搏类型之一。在正常人群中,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过量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都可能诱发房性早搏;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心肌病等,也容易出现房性早搏。
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早搏,相对较少见。其发生原因与房性早搏类似,可因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早搏,在各类早搏中也较为常见。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时可偶尔出现室性早搏;而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早搏的发生机制
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窦房结,它按一定的频率发放冲动,使心脏有规律地跳动。当心脏的某一部分心肌提前发生兴奋时,就会导致早搏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如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等原因,使得心肌提前除极,从而引发早搏。
早搏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许多人发生早搏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人会感到心悸,也就是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有心脏“停跳”感或“落空感”;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头晕等不适症状。对于偶发的早搏,尤其是健康人因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症状往往较轻且不频繁;而对于频发的早搏,尤其是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症状可能会较为明显,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不同类型的早搏症状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室性早搏引起的症状相对可能更明显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
体征表现
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发现脉搏不规则,有提前出现的搏动,后续有较长的代偿间歇。例如,触诊脉搏时会感觉到一次提前的跳动,紧接着是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然后才是下一次正常的脉搏跳动。
早搏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早搏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早搏的类型,如房性、房室交界性还是室性早搏,还能大致判断早搏的发生频率等情况。例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监测早搏的发生情况,包括早搏出现的时间、频率、与患者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等,对于评估早搏的严重程度很有帮助。
其他检查
对于一些怀疑有基础心脏疾病导致早搏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如是否存在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瓣膜病变等;血液检查也可能会有必要,如检查甲状腺功能等,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可能引起早搏。
早搏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对于偶发的、无明显症状的早搏,尤其是健康人由于生活方式因素引起的,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去除诱发因素即可。比如,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吸烟饮酒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冠心病,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以减少早搏的发生。
药物治疗
如果早搏频繁发作,有明显症状,或者早搏是由某些疾病引起需要药物干预时,会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在儿童和一些特殊人群中,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格外谨慎,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还在发育中,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老年患者,也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合理选择药物。
非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会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导管射频消融术等。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儿童中的应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等。
不同人群早搏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早搏可能与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等因素有关。儿童早搏时可能症状不如成人典型,有的仅表现为玩耍时精神状态稍差等。对于儿童早搏,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然后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在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观察生活方式是否有不当之处,调整生活作息等。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选择对儿童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并且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
老年人早搏多与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等有关。老年人发生早搏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在诊断时,要全面检查评估基础心脏疾病情况。治疗上,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肝肾功能、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如果使用药物治疗,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老年人各脏器功能的影响。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早搏可能会给老年人带来心理负担,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女性
女性早搏的发生可能与生理周期、情绪等因素有关。在月经周期前后,部分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早搏。情绪波动较大,如长期焦虑、抑郁等也可能诱发女性早搏。女性在发生早搏时,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女性患者,如患有甲状腺疾病等,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在治疗早搏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男性
男性早搏的发生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熬夜等关系较为密切。男性在面对工作压力等情况时,也容易出现早搏。男性患者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如果有基础心脏疾病,要积极治疗,以减少早搏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