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是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等部位,早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有相应表现,黏膜及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也各有特点;其危险因素包括紫外线暴露等皮肤因素、遗传因素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免疫、靶向、放疗等;预后与分期等相关,早期较好晚期差;预防需防晒、皮肤监测、避免外伤,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防治中有不同特点。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表现
早期表现:正常皮肤出现黑色斑片,或原有色素痣在短期内(数周-数月)迅速增大、颜色加深、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可伴有瘙痒、破溃、出血等症状。例如,原本手上的一颗小痣,突然变得比原来大很多,颜色从均匀的黑色变成杂色,如黑、褐、红、白等多种颜色混合。
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肿瘤可进一步增大,形成溃疡,伴有疼痛,还可能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转移到不同部位会出现相应症状,如转移到肺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转移到脑可出现头痛、呕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特点
发生在消化道的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腹痛、肠梗阻等症状;发生在呼吸道的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可引起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表现。
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多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眼压升高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恶性黑色素瘤的危险因素
皮肤因素:
紫外线暴露: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生活在紫外线辐射较强地区的人群,如赤道附近地区的居民,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时间户外活动且不注意防晒的人,皮肤频繁受到紫外线照射,会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黑色素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增加患病风险。
皮肤色素类型:皮肤白皙、容易晒伤而不易晒黑的人,对紫外线的抵御能力较弱,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比肤色较深的人高。因为这类人群皮肤中的黑色素含量相对较少,无法有效吸收和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细胞的损伤。
痣的情况:数量较多的先天性痣或发育不良痣综合征患者,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增加。先天性痣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时,更易发生恶变;发育不良痣具有边界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等特征,其恶变潜能较高。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与恶性黑色素瘤相关,如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综合征,患者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家族中多个成员易患恶性黑色素瘤。例如,有家族成员患恶性黑色素瘤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皮肤状况,定期进行皮肤检查。
其他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器官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升高。此外,外伤、感染等因素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但相对紫外线暴露和遗传等因素,其作用相对较小。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皮肤或其他部位的病变情况,包括观察病变的形态、大小、颜色、边界、质地等,初步判断是否为恶性黑色素瘤。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用于检查区域淋巴结是否肿大以及转移情况,还能帮助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例如,颈部超声检查可发现颈部淋巴结是否有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迹象。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有无远处转移,对于判断肿瘤分期非常重要。如胸部CT可发现肺部是否有转移病灶。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估肿瘤在身体内部的侵犯范围,尤其适用于头颈部、盆腔等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的检查。
病理活检:是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金标准。医生会切取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等,明确是否为恶性黑色素瘤,并确定其病理类型和分期等。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早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需要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切除范围根据肿瘤的厚度、部位等因素决定。例如,肿瘤厚度小于1毫米时,切除范围可能在1-2厘米;随着肿瘤厚度增加,切除范围会相应扩大。对于发生转移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转移灶的切除手术,如淋巴结清扫术等。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可用于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靶向治疗:针对恶性黑色素瘤中特定的基因突变靶点进行治疗。例如,对于BRAF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使用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放疗:放疗可用于缓解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症状,如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等,也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手段。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及预防
预后: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厚度、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过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恶性黑色素瘤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例如,原位恶性黑色素瘤通过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恶性黑色素瘤,5年生存率可能不足10%。
预防:
防晒:避免长时间在紫外线强烈时段(通常为10:00-16:00)户外活动,外出时使用防晒霜(SPF值≥30)、穿戴遮阳帽、太阳镜、长袖衣物等,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皮肤监测:定期自我检查皮肤,观察痣的变化情况,如发现痣出现大小、颜色、形状等异常改变,应及时就医。对于有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综合征的人群,更要加强皮肤监测,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皮肤检查。
避免外伤:尽量减少皮肤外伤,因为外伤可能诱发痣的恶变。如果皮肤有创伤,要及时进行正确处理,防止感染等情况发生。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患恶性黑色素瘤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更加谨慎诊断和治疗;女性和男性在发病几率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都需要重视皮肤健康;有长期户外工作、频繁日光暴露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患恶性黑色素瘤风险更高,更应加强预防措施;有恶性黑色素瘤家族史或遗传综合征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密切监测和采取更积极的预防及早期筛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