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是中医证候概念,肾衰竭是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中医肾虚一般不直接导致肾衰竭,但在一些慢性肾脏疾病中肾虚证候与肾衰竭有一定关联,不同人群中肾虚与肾衰竭关系不同,儿童肾衰竭多与现代医学明确病因相关,成年有慢性肾脏疾病史者需综合中西医治疗,无慢性肾脏疾病但有肾虚表现的成年人群要调整生活方式降低风险,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伴有肾虚证候需谨慎综合治疗以延缓肾衰竭进展。
一、肾虚与肾衰竭的概念及关系
(一)肾虚的概念
肾虚是中医的一种证候概念,涵盖了肾的精、气、阴、阳等功能失调的多种表现,包含肾精不足、肾阴虚、肾阳虚等不同类型,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劳损过度(如房事不节、过度劳累等)、年老体衰等多种因素引起,临床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早衰等表现,但中医的肾虚概念与现代医学的肾脏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并非完全等同。
(二)肾衰竭的概念
肾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多由肾前性因素(如血容量不足)、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引起,起病急骤;慢性肾衰竭常由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逐渐发展而来,肾功能呈进行性减退。
(三)肾虚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肾衰竭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中医所说的肾虚并非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肾脏器质性病变或肾功能严重受损。虽然一些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可能会有中医肾虚的证候表现,但肾虚本身并不是引发肾衰竭的直接病因。肾衰竭主要是由现代医学明确的肾脏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病变)、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等因素导致。不过,某些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若存在中医肾虚的情况,可能会影响疾病的进展和康复,但这与肾衰竭的直接因果关系需具体分析相关慢性肾脏疾病的发展进程等多种因素。
二、相关慢性肾脏疾病中肾虚证候与肾衰竭的关联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例
1.疾病发展中肾虚证候的表现
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中,患者可能逐渐出现中医肾虚的表现,如肾阴虚者可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肾阳虚者可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等。
2.与肾衰竭的关联
随着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的迁延不愈,疾病逐渐进展,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但这一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肾小球的病理损伤持续存在、炎症反应持续激活、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中医的肾虚证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整体的体质状态和脏腑功能失调情况,但并非是导致肾衰竭的直接原因,而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的体现,并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对患者的预后等有一定影响,比如肾虚明显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从而影响对疾病进展的抵御能力等,但这与肾衰竭的直接因果联系需要结合具体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干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二)糖尿病肾病为例
1.肾虚证候的出现
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中医肾虚的表现,如肾气阴两虚者可见乏力、口渴、腰膝酸软等;肾阳虚者可见畏寒、水肿、夜尿多等。
2.与肾衰竭的关联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高血糖导致的肾小球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等有关。中医的肾虚证候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出现,反映了患者肾脏及整体脏腑功能的失调,但肾虚并非是糖尿病肾病发展为肾衰竭的直接诱因,而是在糖尿病肾病的病程中,机体出现的一种脏腑功能状态的改变,并且肾虚状态可能会影响患者对糖尿病肾病相关并发症的抵御能力以及疾病的进展速度等,比如肾阴虚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等情况,进一步影响肾脏的气血运行等,但最终糖尿病肾病发展为肾衰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高血糖的持续控制情况、血压的控制情况、肾脏病理损伤的程度等。
三、对于不同人群肾虚与肾衰竭关系的考虑
(一)儿童人群
儿童时期发生肾衰竭多与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遗传性肾脏疾病(如遗传性肾炎等)、严重感染等因素有关,一般与中医所说的肾虚关联不大,因为儿童时期的肾虚概念与成人有别,且儿童肾衰竭的病因主要是上述现代医学明确的因素,需针对具体的先天性或遗传性肾脏疾病等进行诊断和治疗,在儿童肾衰竭的防治中,主要是针对现代医学明确的病因进行干预,中医的肾虚概念在儿童肾衰竭病因方面的直接相关性较低,但对于儿童患病后的体质调理等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的中医干预对儿童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成年人群
1.有慢性肾脏疾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患有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的成年人群,需密切关注肾脏疾病的进展情况,虽然肾虚不是导致肾衰竭的直接原因,但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的中医肾虚证候,可能提示机体整体调节能力较弱,在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在控制肾脏疾病进展(如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的同时,对于肾虚证候可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调理,但要避免过度依赖中医肾虚调理而忽视现代医学对肾脏疾病的规范治疗。
2.无慢性肾脏疾病但有肾虚表现的成年人群
对于没有慢性肾脏疾病但有中医肾虚表现的成年人群,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肾衰竭,但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房事不节等,以维护肾脏及整体脏腑功能的健康,因为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未来患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而慢性肾脏疾病若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导致肾衰竭,所以这类人群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未来发生慢性肾脏疾病进而发展为肾衰竭的风险。
(三)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由于脏器功能衰退,更容易患慢性肾脏疾病,在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肾虚证候较为常见。老年人群的肾衰竭发生与慢性肾脏疾病的缓慢进展有关,同时老年人群自身的生理特点使得其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等。对于老年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伴有肾虚证候的情况,在治疗中需要更加谨慎地综合考虑,一方面要按照现代医学规范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如对于老年高血压肾损害患者控制血压等),另一方面对于肾虚证候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理,但要注意老年人群药物代谢等生理功能的下降,避免过度用药对机体造成负担,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群的生活照护,如保证充足的休息、合理的饮食等,以延缓慢性肾脏疾病向肾衰竭进展的速度,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