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12天黄疸未退,需先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2-3天出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至2-4周,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或退而复现。然后要及时就医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测定等项目。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适当晒太阳处理;病理性黄疸可进行光疗、换血疗法。早产儿黄疸消退更晚、风险更高,母乳喂养宝宝出现黄疸要继续母乳喂养,情况异常及时就医。
一、判断黄疸类型
1.生理性黄疸
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但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延长到2-4周。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宝宝精神、吃奶等都正常。其原因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而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还不完善。
2.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较早,生后24小时内就可能出现;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浓度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或每小时>0.85μmol/L(0.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消退,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黄疸退而复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如胆红素生成过多(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胆汁排泄障碍(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二、及时就医检查
1.进行相关检查
医生会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这是判断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还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血型、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腹部B超等检查,以明确黄疸的原因。例如,通过血常规可以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等情况,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溶血等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的原因;腹部B超可以查看肝脏、胆道等是否有结构异常,协助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
三、根据黄疸类型采取相应措施
1.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增加喂养次数:频繁喂养可以促进宝宝排便,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助于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建议每天喂养8-12次以上,让宝宝充分吸吮母乳或配方奶。
晒太阳:可以适当让宝宝晒太阳,但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选择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如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每次晒太阳10-15分钟左右,可逐渐延长时间,但要避免晒伤。不过晒太阳只是辅助措施,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处理。
2.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光疗:这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让宝宝暴露于蓝光下,未结合胆红素经光氧化分解为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光疗时需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可使用专门的眼罩和尿布遮挡。
换血疗法:如果黄疸非常严重,如血清胆红素水平已达到需要换血的标准,就需要进行换血疗法。换血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但换血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
四、特殊人群(宝宝)的护理要点
1.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黄疸消退可能更晚,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在护理时要更加密切观察黄疸情况,因为早产儿的肝脏功能、胆红素代谢功能比足月儿更差。一旦发现黄疸异常,要及时就医,并且在光疗等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2.母乳喂养的宝宝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黄疸,要继续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生母乳性黄疸的可能性较大,母乳性黄疸一般在生后1-3个月内消退,只要宝宝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就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建议暂停母乳喂养2-3天,待黄疸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总之,宝宝出生12天黄疸还没退,家长要首先判断黄疸类型,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然后根据黄疸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宝宝的特殊情况进行细致的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