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受遗传、饮食、运动、睡眠、心理等多因素影响,遗传使有肥胖家族史儿童易患肥胖;饮食上能量摄入过多(高能量食物摄入、过度喂养)、膳食结构不合理(蔬菜水果不足、蛋白质比例不当)易致肥胖;运动不足会减少能量消耗引发肥胖;睡眠不足影响激素分泌易致肥胖;心理压力大可通过影响饮食和运动加重肥胖风险。
饮食因素
能量摄入过多:
高能量食物摄入:儿童如果长期大量食用高热量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炸鸡、薯条等)、高糖饮料(可乐、果汁饮料等)、奶油蛋糕等。这些食物通常含有较高的脂肪和糖分,每克脂肪提供的能量约为9千卡,而每克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提供的能量约为4千卡,大量摄入高能量食物会使能量摄入远远超过机体的能量消耗,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导致肥胖。比如,一个儿童每天喝好几瓶含糖饮料,再加上经常吃油炸零食,就很容易造成能量过剩。
过度喂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如果不恰当的过度喂养,例如总是强迫孩子吃完碗里的食物,或者频繁给孩子添加食物,而不根据孩子的实际饥饿感和饱腹感来控制进食量。特别是婴儿期和幼儿期,如果过早添加固体食物,或者喂食量超出孩子正常需求,也会为肥胖埋下隐患。例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张嘴就认为孩子饿了,不断喂食,导致孩子摄入过多能量。
膳食结构不合理: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蔬菜和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但热量相对较低。如果儿童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摄入过少,会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影响肠道蠕动,同时也可能使其他营养摄入不均衡。例如,儿童每天只吃很少量的蔬菜和水果,而大量食用主食和肉类,就容易造成营养失衡,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增加肥胖风险。
蛋白质摄入比例不当:蛋白质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但如果蛋白质摄入比例过低,而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相对过高,也会影响能量代谢。正常情况下,儿童的饮食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应保持合理的比例,一般蛋白质占10%-15%,碳水化合物占50%-65%,脂肪占20%-30%,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导致能量消耗减少,从而容易引发肥胖。
运动因素
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现代儿童的生活方式往往较为sedentary(静态的),比如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乘坐交通工具等,而用于户外活动和身体运动的时间过少。儿童时期是身体发育和能量消耗的重要阶段,如果体力活动不足,机体的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般来说,儿童每天需要保证足够的运动量,例如进行至少6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像跑步、跳绳、踢球等。如果儿童每天的运动时间不足30分钟,就可能导致能量消耗无法匹配能量摄入,使得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例如,很多孩子放学后就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者玩电脑,很少主动去进行运动。
其他因素
睡眠因素: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佳也可能与儿童肥胖有关。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分泌一些调节食欲和代谢的激素,如瘦素和胰岛素等。如果儿童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这些激素的正常分泌。瘦素能够抑制食欲,促进能量消耗,而胰岛素则参与血糖的调节和脂肪代谢。睡眠不足会导致瘦素分泌减少,食欲增加,同时胰岛素抵抗可能增加,使得机体对血糖的利用和脂肪代谢出现异常,进而容易引发肥胖。研究发现,睡眠不足的儿童往往更倾向于摄入高热量食物,并且能量消耗也会受到影响。例如,一些经常熬夜的儿童,睡眠时长不足,就可能面临肥胖风险。
心理因素:长期的压力、焦虑等心理状态也可能影响儿童的饮食行为和身体代谢。当儿童处于心理压力较大的状态时,可能会通过过度进食来缓解情绪,从而导致能量摄入过多。比如,有的儿童在学校面临学习压力,回家后通过大量吃零食来应对压力,这种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容易引起体重增加。而且心理因素还可能影响儿童的运动意愿,导致其更不愿意参与身体活动,进一步加重肥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