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等)、一般护理(体位、呼吸道、饮食护理等)、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压疮、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康复护理(早期康复、语言康复等),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在各护理环节有不同注意要点,需全面细致开展护理工作以促进患者康复。
神经功能缺损: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如嗜睡、昏迷等程度变化;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包括肌力、肌张力等,如是否存在肢体偏瘫及其进展情况;关注语言功能,有无言语不利、失语等表现,一般每1-4小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记录。儿童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潜力大,但病情变化快,需更细致观察;女性患者在病情观察时需考虑其特殊生理时期对病情的可能影响,老年女性患者身体机能衰退,病情观察更要全面准确。
一般护理
体位护理:根据病情选择合适体位,如无颅内压增高时,可将床头抬高15°-30°,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于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防止压疮形成,翻身时要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畸形。儿童患者翻身更要轻柔,避免加重病情;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更需注意翻身频率和方法以预防压疮;女性患者在体位护理时要考虑到乳房等特殊部位的保护。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鼓励病人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吸痰。对于意识不清或咳痰无力的病人,定时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促进痰液排出。儿童患者呼吸道较狭窄,吸痰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选择合适的吸痰管;老年患者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更需加强呼吸道护理;女性患者在呼吸道护理时要注意避免因体位等因素导致呼吸不畅加重。
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根据病人吞咽功能情况选择合适饮食,如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促进患者康复,鼻饲时要注意鼻饲液的温度、速度和量,一般鼻饲液温度保持在38-40℃,速度不宜过快,每次鼻饲量200-300ml,间隔2小时以上。儿童脑梗死患者饮食需保证营养均衡且适合其消化能力;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要易于消化;女性患者在饮食护理时要考虑其营养需求的特殊性。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压疮:除体位护理外,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检查皮肤受压部位,如骨隆突处,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对于高危压疮患者,可使用减压敷料。儿童皮肤娇嫩,选择减压器具要注意材质温和;老年患者皮肤老化,预防压疮更要细致;女性患者要注意身体特殊部位皮肤的护理。
肺炎:除呼吸道护理外,要注意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儿童口腔护理要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洁用品;老年患者口腔自洁能力下降,更需加强口腔护理;女性患者口腔护理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病人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病情允许,指导病人进行患肢的被动或主动运动,每日3-4次,每次15-30分钟。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病人,可进行肢体的按摩,从远端向近端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儿童患者早期功能锻炼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轻柔进行;老年患者血液循环差,更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女性患者在进行肢体锻炼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
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护理,如急性期过后(一般发病48小时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肢体的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儿童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合其年龄的康复训练;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女性患者康复训练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康复进度合理安排。
语言康复: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简单语句理解和表达训练等,每日可进行2-3次,每次15-20分钟。儿童语言康复要结合其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老年患者语言康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耐心;女性患者在语言康复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对康复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