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通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出现时间、进展、分布范围)、检查血液相关指标(血常规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血清胆红素)、了解家族病史及母亲孕期情况、进行相关特殊检查(Coombs试验、血型检查)来诊断,如黄疸出现过早、进展快、程度重,血常规有红细胞等异常,家族有黄疸病史或母亲孕期有相关情况,Coombs试验阳性及母婴血型不合等都提示可能为溶血性黄疸。
一、观察皮肤黄疸情况
(一)黄疸出现时间与进展
足月儿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若宝宝黄疸出现时间过早(生后24小时内)、进展迅速(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或每小时>0.5mg/dl)、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需警惕溶血性黄疸。例如,有研究表明,溶血性黄疸患儿的黄疸出现时间和进展速度往往与非溶血性黄疸不同,其黄疸程度更容易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范围。
(二)黄疸分布范围
溶血性黄疸时黄疸通常首先出现在面部,然后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严重时可累及手心、足底。这是因为溶血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部位。
二、检查血液相关指标
(一)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降低:溶血性黄疸患儿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计数会减少,血红蛋白也会低于正常水平。一般来说,足月儿血红蛋白<145g/L,早产儿血红蛋白<130g/L可考虑有贫血情况。同时,网织红细胞计数会升高,正常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溶血性黄疸时网织红细胞计数可明显增高,有的甚至能达到5%-20%以上,这是机体对溶血后红细胞减少的一种代偿性反应,通过增加网织红细胞生成来补充破坏的红细胞。
(二)血清胆红素测定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变化: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因为溶血主要导致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的间接胆红素,而肝脏处理间接胆红素的能力在短时间内可能跟不上,从而使间接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的具体数值,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符合溶血性黄疸的特点。
三、了解家族病史等情况
(一)家族中是否有黄疸病史
如果家族中有成员在新生儿期出现过严重黄疸,尤其是有类似溶血性黄疸表现的情况,那么宝宝患溶血性黄疸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家族中母亲和宝宝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的情况,就容易引发新生儿溶血性黄疸。ABO血型不合多见于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Rh血型不合则是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这种血型不合的遗传因素在家族中如果有先例,宝宝发生溶血性黄疸的可能性需要重点关注。
(二)母亲孕期情况
母亲孕期是否有感染等情况也与宝宝溶血性黄疸相关。母亲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红细胞,增加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发生几率。另外,母亲孕期是否有输血史等情况也需要了解,因为输血相关的血型问题也可能导致胎儿发生溶血性黄疸。
四、进行相关特殊检查
(一)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患儿红细胞上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如果直接Coombs试验呈阳性,提示红细胞已被抗体致敏,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如ABO溶血病或Rh溶血病等溶血性黄疸的情况。间接Coombs试验则是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游离的不完全抗体,对病因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例如,在ABO溶血病中,母亲血清中存在的抗A或抗B抗体可以通过间接Coombs试验检测出来。
(二)血型检查
母婴血型鉴定:通过检测母亲和宝宝的血型,明确是否存在血型不合的情况。如母亲为O型,宝宝为A型或B型,就可能发生ABO溶血病;母亲Rh阴性,宝宝Rh阳性,则可能发生Rh溶血病,这两种血型不合都是导致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常见原因。通过血型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宝宝是否存在因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