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因脑部血管闭塞致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综合征,发病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等检查,治疗分急性期和康复期,预防要控基础病、健康生活及高危筛查,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闭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这会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心源性栓塞,比如心房颤动时心腔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血管;还有小动脉闭塞等。
临床表现:症状多样,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一般会有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不同部位梗死有其相对特异的表现,例如梗死累及脑干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眼球运动障碍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常用的初筛手段,发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改变,但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在早期就能发现梗死病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可在发病数分钟内detect缺血病变。
血管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情况;脑血管造影(DSA)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部位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
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
超早期(一般指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
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还可能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取栓术等。
同时要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言语康复、认知康复等,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一般需要多学科团队参与,包括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等。
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高血脂患者要合理饮食,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理想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量饮酒也对血管不利;合理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高危人群筛查:对于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50岁以上、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头颅MRI血管成像等,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往往基础疾病较多。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各脏器功能的变化,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用药需要更加谨慎,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康复治疗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耐受程度逐步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儿童: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可能较为严重。儿童脑梗死的原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鉴别,治疗上除了遵循一般脑梗死治疗原则外,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在用药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康复治疗要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方法。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脑梗死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处理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在康复过程中要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因为妊娠相关的特殊情况可能会给孕妇带来较大心理压力,需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