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宝宝的妈妈需从增加水分摄入、合理饮食结构及特定食物选择三方面调整。保证每天1500-2000毫升水摄入以助宝宝多排便退黄;饮食要营养均衡,避免油腻、辛辣刺激食物,有过敏史者避过敏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促肠道蠕动,适当摄入深海鱼类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物,若宝宝黄疸严重或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一、增加水分摄入
母乳性黄疸的宝宝主要通过母乳喂养获取营养,妈妈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足够量的水,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妈妈乳汁分泌量的维持和乳汁中水分含量的稳定,从而增加宝宝的奶量摄入,宝宝通过多吃奶来增加排便次数,而排便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进而有助于退黄疸。这是因为宝宝多排便能够促进肠道内已结合的胆红素排出体外,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对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帮助。不同性别在水分需求上没有本质差异,但哺乳期女性的水分需求会因个体的身体代谢情况、活动量等有所不同,活动量较大的妈妈可能需要摄入更多水分来补充流失的水分。对于有妊娠期糖尿病等病史的妈妈,在保证水分摄入的同时,需要注意控制总糖分的摄入,但仍要满足基本的水分需求来保证乳汁质量。
二、合理饮食结构
1.保证营养均衡
妈妈的饮食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例如,每天应摄入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蛋白质是身体组织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妈妈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来分泌优质乳汁。维生素方面,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像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草莓等,维生素C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能对身体代谢胆红素等过程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麦面包、燕麦等也可以适当多吃,B族维生素参与体内多种代谢反应,对维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有益。不同性别在营养需求的种类上没有区别,但哺乳期女性对某些营养素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比如钙、铁等。有贫血病史的妈妈,在饮食中可以适当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等,但要注意适量,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来促进铁的吸收。
2.避免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
妈妈应避免食用可能加重宝宝黄疸的食物,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表明某些特定食物会直接导致母乳性黄疸加重,但从整体健康角度和可能的间接影响考虑,应尽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过于油腻的食物可能会影响妈妈的消化功能,进而可能间接影响乳汁质量;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虽然宝宝较小,对辛辣刺激的耐受程度低,但从谨慎角度出发,哺乳期妈妈还是应尽量避免食用这类食物。对于有过敏史的妈妈,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可能引起宝宝过敏的食物,因为宝宝吃了过敏的乳汁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间接影响胆红素的代谢等情况,但这不是直接针对退黄疸的措施,而是从宝宝整体健康角度考虑。
三、特定食物的选择建议
1.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妈妈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西兰花、玉米等。膳食纤维可以促进妈妈的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妈妈保持肠道通畅有助于身体的正常代谢,而良好的身体代谢状态有利于妈妈分泌优质的乳汁,宝宝通过吃这样的乳汁,排便情况也会较好,从而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哺乳期妈妈在膳食纤维的需求上没有本质区别,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消化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年长的妈妈可能需要更注重膳食纤维的合理摄入来维持肠道健康。有肠道疾病病史的妈妈,在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时需要根据自身肠道情况适当调整,比如肠道功能较弱的妈妈可能需要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煮熟的西兰花等,避免摄入过多难以消化的膳食纤维加重肠道负担。
2.适当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像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妈妈适当食用这类食物对身体有益。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妈妈身体的新陈代谢,可能对整体健康有好处,进而间接影响乳汁质量。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妈妈,在选择深海鱼类时要注意控制摄入量,因为虽然深海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过多摄入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和食用。
总之,母乳性黄疸妈妈通过合理调整饮食,保证充足水分、营养均衡、避免不良食物并适当选择一些有益食物,有助于宝宝更好地退黄疸,但如果宝宝黄疸情况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