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评估包括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相关检查及特殊人群考虑。临床评估需采集病史(年龄、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家族史)和体格检查(一般状况、皮肤黄疸程度);实验室检查有血清胆红素测定(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动态监测)、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肝功能检查;鉴别诊断相关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遗传代谢病筛查;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特殊病史婴儿需特殊考虑,检查要更谨慎、频繁。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母乳性黄疸主要发生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尤其是出生后1-3周的婴儿较为常见。要详细询问喂养方式,包括母乳喂养的频率、每次喂养的时长等。不同月龄的婴儿母乳摄入情况不同,对于小婴儿要关注是否存在喂养不足导致摄入母乳量过少的情况,这可能影响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黄疸出现时间及进展:了解黄疸出现的具体时间,是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还是更晚出现。同时询问黄疸是逐渐加重还是有减轻的趋势等进展情况。如果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一般不首先考虑母乳性黄疸,需要排查其他原因;而母乳性黄疸通常在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或持续不消退。
家族史:询问家族中是否有黄疸相关疾病的病史,虽然母乳性黄疸的明确家族遗传倾向不明确,但家族史对鉴别其他可能的黄疸原因有一定帮助,比如某些遗传性黄疸疾病可能有家族聚集性。
2.体格检查
一般状况: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反应情况、吃奶情况等。如果婴儿一般状况良好,吃奶正常,精神反应佳,那么母乳性黄疸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婴儿出现拒奶、精神萎靡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有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的黄疸。
皮肤黄疸程度:通过肉眼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来大致评估黄疸程度。例如,黄染是否仅局限于面部,还是已经波及躯干、四肢等。对于不同日龄的婴儿,有不同的黄疸正常范围参考值,超过相应日龄的正常范围则需要考虑黄疸异常。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总胆红素水平以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来判断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母乳性黄疸一般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胆红素通常正常。如果直接胆红素升高,需要考虑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胆道闭锁等疾病。不同日龄婴儿的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不同,如出生后24小时内总胆红素应小于102.6μmol/L(6mg/dl),出生后48小时内小于153.9μmol/L(9mg/dl),出生后72小时内小于205.2μmol/L(12mg/dl)等,超过这些值则提示胆红素异常。
动态监测:需要对血清胆红素进行动态监测,观察胆红素的变化趋势。如果胆红素持续升高但一般情况良好,符合母乳性黄疸的特点;如果胆红素升高速度较快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则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
血常规:了解婴儿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情况。母乳性黄疸婴儿的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如果存在溶血等情况导致的黄疸,血常规可能会有红细胞破坏增多的表现,如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降低等。
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如果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提示骨髓造血活跃,可能与溶血等原因有关;如果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有助于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
3.肝功能检查
转氨酶等指标: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指标。母乳性黄疸婴儿的肝功能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如果肝脏受到损害,这些转氨酶可能会升高,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其他肝脏疾病导致的黄疸。
三、鉴别诊断相关检查
1.甲状腺功能检查
对于黄疸持续不消退的婴儿,需要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引起的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代谢减慢,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从而引起黄疸。通过检测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来判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
2.遗传代谢病筛查
对于一些怀疑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黄疸的婴儿,需要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例如,半乳糖血症等遗传代谢病可能导致黄疸,通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存在特定代谢物的异常,从而明确是否为遗传代谢病引起的黄疸。
四、特殊人群考虑
对于早产儿,由于其肝脏功能发育更不成熟,发生母乳性黄疸时的检查需要更加谨慎。早产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与足月儿不同,其正常胆红素范围更低,所以在评估血清胆红素时要严格按照早产儿的标准进行。同时,早产儿发生母乳性黄疸时,需要密切监测黄疸情况,因为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所以对于早产儿的母乳性黄疸检查要更频繁,及时发现胆红素的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婴儿,如曾有过溶血等情况的婴儿,在检查母乳性黄疸时要充分考虑既往病史对本次黄疸评估的影响,需要更全面地进行各项检查以明确本次黄疸的具体原因,避免遗漏其他可能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