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常用穴位有肾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肾脏相关,可缓解肾虚等致腰部不适)、大肠俞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腰部及大肠气血运行相关,可缓解腰部牵涉痛等)、腰阳关穴(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督脉穴位,可温煦腰部经络,缓解阳虚致腰部冷痛等)、委中穴(腘横纹中点,足太阳膀胱经合穴,“腰背委中求”,可缓解腰部疼痛)。穴位刺激方法有针刺法(针刺前消毒,不同穴位针刺深度手法不同,儿童、老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艾灸法(有温和灸、隔姜灸等,儿童、老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按摩法(以肾俞穴按摩为例,有操作要点,儿童、老人、腰部严重疾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腰部常用穴位有肾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肾脏相关,可缓解肾虚等致腰部不适)、大肠俞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腰部及大肠气血运行相关,可缓解腰部牵涉痛等)、腰阳关穴(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督脉穴位,可温煦腰部经络,缓解阳虚致腰部冷痛等)、委中穴(腘横纹中点,足太阳膀胱经合穴,“腰背委中求”,可缓解腰部疼痛)。穴位刺激方法有针刺法(针刺前消毒,不同穴位针刺深度手法不同,儿童、老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艾灸法(有温和灸、隔姜灸等,儿童、老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按摩法(以肾俞穴按摩为例,有操作要点,儿童、老人、腰部严重疾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腰部常用穴位介绍
(一)肾俞穴
位置: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作用机制: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肾俞穴与肾脏相关神经、血管等有一定关联,刺激该穴位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途径来缓解腰部因肾虚等因素导致的不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刺激肾俞穴对改善腰部疼痛、腰膝酸软等症状有一定效果,例如相关针灸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肾俞穴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腰部肌肉紧张和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缓解腰痛的作用。
(二)大肠俞穴
位置: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作用机制:大肠俞穴主要与腰部及大肠相关的经络气血运行有关。腰部的很多疼痛与大肠功能失调、局部气血不畅有关,刺激大肠俞穴可以促进腰部气血流通,缓解因肠道功能紊乱等引起的腰部牵涉痛等。有研究显示,通过针灸大肠俞穴能够调整腰部肌肉的紧张状态,改善腰部的气血供应,对于因久坐、受寒等导致的腰部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三)腰阳关穴
位置: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机制:腰阳关穴是督脉上的穴位,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刺激腰阳关穴可以激发阳气,温煦腰部经络,对于因阳虚引起的腰部冷痛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临床实践发现,艾灸腰阳关穴能够提升腰部局部温度,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腰部肌肉的痉挛,从而缓解腰痛症状。例如一些因寒湿侵袭腰部导致腰痛的患者,通过艾灸腰阳关穴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四)委中穴
位置: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作用机制: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腰背委中求”,刺激委中穴对于腰部疼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从神经传导角度来看,刺激委中穴可以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腰部肌肉、骨骼等组织的功能,促进局部代谢产物的排出。有研究证实,针刺委中穴能够有效缓解急性腰扭伤等引起的腰部疼痛,其原理可能与调节局部肌肉的收缩舒张、减轻炎症介质的刺激等有关。
二、穴位刺激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针刺法
操作要点:针刺前需对穴位局部进行消毒,针刺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采用合适的针刺深度和手法。对于腰部肌肉较丰厚部位的穴位,如肾俞、大肠俞等,针刺深度一般在0.5-1寸左右;而委中穴针刺深度相对可稍深一些,但要避免损伤血管神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由于皮肤娇嫩、肌肉不发达等,针刺时需特别谨慎,一般不建议儿童采用针刺法刺激腰部穴位,若有需要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老年人骨质较疏松,针刺时要轻柔,防止发生意外。孕妇则应避免针刺腰部穴位,尤其是肾俞、腰阳关等靠近腰部内侧的穴位,以免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
(二)艾灸法
操作要点:艾灸可采用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等方法。以温和灸腰阳关穴为例,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约3-5厘米进行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0-15分钟。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皮肤薄嫩,艾灸时要密切观察,防止烫伤,可适当缩短艾灸时间和降低艾条与皮肤的距离;老年人感觉相对迟钝,艾灸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一般不宜艾灸,防止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三)按摩法
操作要点:以按摩肾俞穴为例,患者可采取俯卧位,操作者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肾俞穴,然后做环形揉动,每次按摩1-3分钟,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调整力度;老年人肌肉萎缩等,按摩时手法更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对于有腰部骨折、严重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等情况的患者,不建议自行按摩,应先就医明确病情后再决定是否适合按摩等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