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萎缩症的症状

来源:民福康

腓骨肌萎缩症会引发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及其他症状。运动系统症状有从下肢远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肌无力、主要表现为小腿和大腿远端肌肉萎缩形似“鹤腿”的肌萎缩、因小腿前外侧肌群萎缩无力导致的足下垂;感觉系统症状包括肢体远端的感觉减退或丧失、部分患者出现的痛觉异常;其他症状有部分患者出现的因肌无力致身体姿势异常引发的脊柱侧弯,少数患者出现的听力或视力障碍等,不同症状在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及影响。

一、运动系统症状

1.肌无力

表现:通常从下肢远端肌肉开始受累,逐渐向上发展。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如学会走路的年龄较晚,或者行走时容易跌倒,跑步、上下楼梯等动作变得吃力。随着病情进展,上肢肌肉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拿东西、穿衣等日常活动受到限制。成年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逐渐无法完成一些需要力量的动作,比如搬重物等。从科学研究来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由于神经传导异常,影响了肌肉的正常神经支配,使得肌肉无法获得有效的神经冲动来产生正常的收缩力量,从而出现进行性的肌无力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发病的患者,肌无力对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运动能力发展阻碍更为明显,会影响正常的运动技能学习和发展;成年患者则更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2.肌萎缩

表现:主要表现为小腿和大腿远端肌肉的萎缩,外观上可见小腿变细,形似“鹤腿”。肌萎缩是由于长期肌无力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以及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障碍所致。在儿童患者中,可能会观察到下肢肌肉发育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相对较差,随着病情发展,这种肌萎缩会逐渐加重,影响下肢的外观和功能。对于成年患者,肌萎缩会进一步影响肢体的活动功能,导致步态异常等问题。相关研究表明,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肌肉组织在病理上存在神经源性萎缩的特征,神经纤维的病变使得肌肉得不到正常的神经调控和营养支持,从而发生萎缩。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男女患者均可出现类似的小腿及大腿远端肌萎缩表现,但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进展速度可能因个体的神经修复能力等因素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缺乏适当运动锻炼会加重肌萎缩的进展,而适度的康复锻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肌萎缩的速度,但无法完全阻止。

3.足下垂

表现: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小腿前外侧肌群萎缩无力,导致足不能背屈,出现足下垂的状态。患者行走时为了避免足尖拖地,往往会采取高抬腿的步态。儿童患者可能在行走时出现脚步拖地的情况,影响正常的行走姿势和平衡。成年患者则会在日常行走、站立等活动中受到明显影响,增加摔倒的风险。从神经解剖角度来看,腓骨肌萎缩症主要累及腓总神经等相关神经,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前外侧肌群,当其受损时,就会导致足下垂症状的出现,这是神经病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的典型表现。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出现足下垂会严重影响其步态发育和平衡能力的培养,成年患者则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走、活动造成极大不便。

二、感觉系统症状

1.感觉减退或丧失

表现:患者常出现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甚至丧失。以双手和双足的感觉异常最为常见,患者可能会感觉对温度、疼痛、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例如,儿童患者可能会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在玩耍时容易受到外伤而不自知;成年患者则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脚部的轻微损伤等情况。研究发现,腓骨肌萎缩症是由于周围神经的髓鞘或轴索发生病变,影响了神经传导感觉信号的功能,从而导致感觉系统出现异常。

性别与年龄关系:不同性别在感觉减退或丧失的发生概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觉异常可能对其早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而成年患者则更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精细感觉和安全防护。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中,如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会加重感觉系统症状的进展。

2.痛觉异常

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痛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过敏或痛觉迟钝。痛觉过敏是指对疼痛的感受过于敏感,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会感到剧烈疼痛;痛觉迟钝则是对疼痛的感知不灵敏。在儿童患者中,痛觉过敏可能导致其对一些轻微的触碰等刺激反应过度,而痛觉迟钝则可能使其在受伤时不能及时察觉,增加受伤的风险。成年患者痛觉异常会影响其对身体损伤的感知和防护,例如在工作中可能无法及时发现手部的小伤口等。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分析,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神经纤维病变干扰了痛觉信号的正常传导,使得痛觉的感知出现异常。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更加细心地观察其对疼痛的反应,避免因痛觉异常导致意外伤害;成年患者在从事需要精细感觉的工作时,要格外注意防护,防止因痛觉异常而受伤。

三、其他症状

1.脊柱侧弯

表现:部分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脊柱侧弯的情况,这是由于长期的肌无力导致身体姿势异常,为了保持平衡,脊柱会发生代偿性的侧弯。儿童患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脊柱侧弯,会影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外观,还可能对心肺功能等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表明,脊柱侧弯的发生与患者的肌肉力量不平衡以及身体的力学结构改变有关,由于下肢和躯干肌肉力量的差异,身体为了维持平衡而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是脊柱发育的关键阶段,脊柱侧弯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会影响身高增长、心肺功能发育等;成年患者的脊柱侧弯如果进展较快,也会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如引起腰背部疼痛等不适。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的坐姿、站姿等生活方式会加重脊柱侧弯的进展,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针对脊柱周围肌肉的锻炼等,可能有助于延缓脊柱侧弯的发展。

2.听力或视力障碍

表现:少数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听力或视力方面的障碍。听力障碍可能表现为听力下降,视力障碍可能包括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周围神经病变累及到与听力、视力相关的神经结构有关,但具体的病理生理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儿童患者如果出现听力或视力障碍,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社交能力;成年患者则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如影响交通出行、工作中的沟通等。

性别与特殊人群: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其听力和视力情况,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就医;成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听力和视力,避免进一步损伤。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腓骨肌萎缩症
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种影响肢体运动以及感觉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比较罕见,通常在20岁之前发病,但是并不会影响寿命。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腓骨肌萎缩症是很严重的病吗
曲弋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腓骨肌萎缩症通常是比较严重的病。 腓骨肌萎缩症是遗传病的一种,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神经发生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双下肢无力、频繁出现绊倒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进行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走路困难,因此腓骨肌萎缩症一般是比较严重的疾病。 一般腓骨肌萎缩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进行周围神经的修复;术后
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方法
汪洋 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中医理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并使用支具、轮椅减轻患肢负担,可以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2、中医理疗 患者可配合进行局部按摩或针灸等理疗,可以改善肌肉组织血液循环,并增强肌肉理疗,有助于延缓疾病发展。 3、药物治疗 腓骨肌萎缩症属于遗传
腓骨肌萎缩症如何预防
肖士鹏 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腓骨肌萎缩症可以通过基因筛查的方式进行预防。 腓骨肌萎缩症是因为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有家族史的人群在备孕前可以进行遗传咨询,明确病因及家系成员风险。有生育打算的夫妇可以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对胚胎细胞进行遗传学检查,明确胚胎没有遗传病后再将其移植到女性子宫内,使其继续生长发育,从而
腓骨肌萎缩症如何就医
肖士鹏 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频繁的出现走路扭脚、下肢无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查找原因。 若患者有下肢远端感觉异常,如痛觉、温度觉、关节位置觉等感觉减弱或丧失时,需要立即就医。患者发现自己有弓形足和锤状趾畸形症状时也要立即就医。如果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有生育计划的女性需要在备孕前进行孕前咨询。 确诊腓骨肌萎缩症后日常过度劳累,注
腓骨肌萎缩症的病因是什么
肖士鹏 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腓骨肌萎缩症是基因问题引起的,与基因遗传有关。 本病好发于有家族史的人群,主要突变基因为PMP22、MPZ,GJB1。脱髓鞘型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轴突型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其次,还可见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基因为GJB1。若是父亲或母亲患病,则子女存在一定的患病几率。 本病会导致患者的运动
什么是腓骨肌萎缩症
肖士鹏 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种影响肢体运动以及感觉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比较罕见,通常在20岁之前发病,但是并不会影响寿命。 腓骨肌萎缩症好发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原因与基因突变有关,常见的突变基因为PMP22、MPZ、MFN2、GNB1等。典型症状为下肢远端无力、足下垂、弓形足、腓肠肌萎缩、感觉丧失等。该病以对
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方法
肖士鹏 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方式有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对症治疗 日常应避免寒冷刺激和过度劳累,可以穿着矫正鞋纠正足下垂的现象。通过针灸、理疗肌肉和跟腱锻炼,可以增强其伸缩功能。 2、药物治疗 维生素类药物可以促进病变神经纤维再生,常用的药物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甲钴胺等。 3
腓骨肌萎缩症的日常注意事项有哪些
肖士鹏 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腓骨肌萎缩症日常应该控制体重、加强饮食营养、做好病情监测等。 1、控制体重 可以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的方式加快体内新陈代谢,保持体重合理,避免肥胖加重行走困难。 2、加强饮食营养 日常应注意饮食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可以多吃西红柿、黄瓜、西兰花、西梅、猕猴桃、橙子、哈密瓜等新鲜的瓜果蔬菜,避免暴饮
腓骨肌萎缩症如何诊断
肖士鹏 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通过体格检查、肌电图检查、周围神经活检、基因检测等方式可以诊断腓骨肌萎缩症。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存在肌力下降、肢体远端肌肉萎缩、弓形足等情况。通过触诊,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肢体远端感觉减退或缺失的情况,可以对病情做初步诊断。 2、肌电图检查 若显示两型均有运动单位电位波幅下降,
腓骨肌萎缩症的症状有哪些
肖士鹏 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腓骨肌萎缩症的典型症状有下肢远端无力、足下垂、弓形足、腓肠肌萎缩、感觉缺失等。 1、下肢远端无力 患者常感双下肢无力,运动或活动时使不上劲。 2、足下垂 通常表现为前脚掌先着地,脚后跟不能和脚掌同时着地。 3、弓形足 因腓肌群的萎缩,使足呈马蹄内翻畸形,足部肌肉萎缩则引起弓形足、锤状或爪状趾,患者在
腓骨肌萎缩症会引发哪些并发症?
童威 副主任医师
鹰潭市人民医院 三甲
腓骨肌萎缩是属于一种比较罕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会逐步的出现肌肉的无力、行动功能障碍以及感觉功能障碍等。由于部分的患者会出现四肢肌肉的萎缩,因此患者通常可以并发活动功能下降,有可能增加外伤、跌倒、摔跤以及骨折的风险。另外部分的患者还可以出现吞咽功能障碍,通常是由于吞咽肌的萎缩造成。所以患者容易并发误吸,从而导致肺炎。对于腓骨肌萎缩症的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