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2-3天出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至3-4周,特点是一般情况良好,胆红素值在一定范围;病理性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且有伴随症状。监测方法有肉眼观察、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检测、血清胆红素测定。处理上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晒太阳处理;病理性黄疸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及针对病因治疗。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黄疸需注意监测更频繁、光疗等注意事项及处理更谨慎、密切观察并发症。
一、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特点
(一)生理性黄疸
1.出现时间: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5-7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延迟至3-4周消退。
2.特点: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这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决定的,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胆红素产生相对较多,而排泄能力不足。
(二)病理性黄疸
1.出现时间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3.持续时间长: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退,或黄疸退而复现。
4.伴随症状:可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哭闹不安等症状,常见病因有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例如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黄疸;新生儿感染时,病原体毒素可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
二、小孩黄疸的监测方法
(一)肉眼观察
通过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程度来初步判断黄疸情况。一般从面部开始,逐渐向躯干、四肢发展。如果面部黄染,血清胆红素浓度大约在6-10mg/dl;躯干部皮肤黄染,胆红素浓度约10-15mg/dl;四肢和手足心黄染,胆红素浓度则超过15mg/dl。但肉眼观察有一定局限性,不够精确。
(二)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检测
利用光反射原理,通过测定皮肤胆红素的含量来间接反映血清胆红素水平。这种方法无创、简便,可在床旁进行多次监测。例如在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可以随时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新生儿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动态评估黄疸变化情况。但该方法受皮肤色素、厚度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当检测结果异常时,仍需进一步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
(三)血清胆红素测定
这是诊断黄疸的金标准。通过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水平。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胆道闭锁、肝细胞损害等疾病;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等疾病。例如对于怀疑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需要检测血清胆红素,若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同时Coombs试验阳性,则可明确诊断。
三、小孩黄疸的处理措施
(一)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1.增加喂养次数:早期频繁喂养,一般每2-3小时喂养一次,每次喂养量根据新生儿的耐受情况而定。通过增加喂养次数,可以促进新生儿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的排泄。因为胎便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多排便可以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2.晒太阳:选择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如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让小孩暴露皮肤,但要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晒太阳时,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但要注意避免晒伤,每次晒太阳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左右,可根据小孩的反应适当调整。
(二)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中,用蓝光或绿光照射皮肤。蓝光波长在425-475nm之间,能使皮肤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对于不同日龄、体重的新生儿,光疗的剂量和时间有相应的标准。例如足月儿一般采用单面光疗或双面光疗,光照时间根据胆红素水平调整,一般可连续照射24-48小时,但要注意监测体温、水分丢失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
2.药物治疗: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增加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和活性,加速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但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因为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药物代谢较慢,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等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通过换出部分血液,去除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从而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换血疗法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例如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达到342μmol/L(20mg/dl)以上,或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时,应考虑换血疗法。
4.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新生儿溶血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丙种球蛋白可以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的破坏;如果是胆道闭锁,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和手术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一般建议在出生后2-3个月内进行手术。
四、特殊人群(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黄疸的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1.黄疸监测更频繁: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更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差,黄疸出现更早、更重且消退更慢。所以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清胆红素测定,一般出生后24小时内就需要开始监测,之后根据情况增加监测频率。例如出生后第1天每6小时监测一次,第2-3天每8小时监测一次等。
2.光疗注意事项:早产儿皮肤薄、体温调节能力差,光疗时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5℃之间。同时,光疗箱的湿度要适宜,保持在50%-60%左右,防止早产儿皮肤干燥。另外,由于早产儿肝肾功能更不完善,光疗后胆红素可能会有反跳现象,需要密切观察。
3.喂养特殊要求: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更不成熟,喂养时要注意喂养方式和喂养量。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适合早产儿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如果不能母乳喂养,应选择适合早产儿的配方奶,喂养时要少量多次,防止出现喂养不耐受,如呕吐、腹胀等情况,同时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
(二)低体重儿
1.黄疸处理更谨慎:低体重儿的各个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对黄疸的耐受能力更差,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更高。在处理黄疸时,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法。对于轻度黄疸,可以先尝试增加喂养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对于中重度黄疸,在选择光疗或其他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评估其风险和收益。例如低体重儿进行光疗时,要注意光疗设备的参数设置要更精准,以避免过高的光照强度对低体重儿造成不良影响。
2.密切观察并发症:低体重儿容易并发多种疾病,在黄疸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呼吸暂停、感染等并发症。因为黄疸本身可能会影响低体重儿的呼吸功能,而低体重儿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这些并发症会相互影响,加重病情。所以要加强对低体重儿生命体征的监测,如呼吸、心率、体温等,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