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症是中医理论中因正气虚弱导致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其形成可能与久病体弱、劳倦过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

1.久病体弱
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气血,使脏腑功能衰退,气的推动作用减弱,血液滞留成瘀。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患者常伴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等瘀血表现。
2.劳倦过度
体力或脑力超负荷运转会损伤脾肺之气,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肺虚则宣发无力,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常见症状包括疲倦乏力、肢体麻木,严重者出现局部刺痛或青紫瘀斑。
3.情志不畅
长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影响血液运行,久则气郁化火或气耗成虚。患者常伴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需疏肝理气兼补气活血。
4.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嗜食生冷油腻会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血行无力。脾胃虚弱者易腹胀、便溏,舌下络脉迂曲,需健脾益气、消食化瘀。
5.外邪侵袭
寒邪凝滞血脉、热邪灼伤津血,或外感病后气机失调,均可导致气血瘀滞。患者常伴固定疼痛或皮肤甲错,需祛邪与扶正化瘀同步进行。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规范调理,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