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由脑部血管闭塞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病因及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因类型不同有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短且可恢复,脑梗死症状发病后达高峰有多样表现;一般人群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女性、儿童青少年等各有不同情况及发病风险。
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
血管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使得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此外,血管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感染性血管炎等)也可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脑梗死;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损伤等也可能引起脑梗死。
血液成分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如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可使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堵塞。凝血机制异常,如应用抗凝药物过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也可促使血栓形成,引发脑梗死。
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压过低时,脑灌注压下降,可导致脑血流减少,尤其是在已有脑血管狭窄的基础上,更容易发生脑梗死。例如,某些原因引起的休克、严重的心力衰竭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引发脑梗死。
临床表现方面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表现差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的前驱表现,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症状有单肢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多样,取决于受累血管。
脑梗死:症状常在发病后达到高峰。患者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三偏”症状,也可有失语(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不同类型)、共济失调等表现。不同部位的脑梗死有其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导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椎-基底动脉闭塞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危险因素及特殊人群情况
一般人群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脂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血管狭窄;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血管病变,增加脑梗死发生风险;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酗酒会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增加脑梗死发病几率;肥胖人群往往伴有代谢异常,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逐渐发生病变,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增加。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情相对复杂,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全面地评估。
女性人群: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脑梗死发病风险增加。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尤其是吸烟的女性,脑梗死风险进一步升高。妊娠和产褥期也是女性脑梗死的一个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变化、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性。
儿童及青少年人群:相对来说脑梗死发病率较低,但也可由先天性血管畸形、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脑血管、感染导致的血管炎等原因引起。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在寻找病因时需要考虑与成人不同的因素,如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