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壁病变有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人多见,高胆固醇血症等促其形成,致血管狭窄闭塞)和动脉炎(感染或自身免疫致血管损伤狭窄);心脏病中心房颤动易致血栓脱落堵塞脑动脉,心肌梗死可因泵血功能受影响或附壁血栓致脑梗死;血流动力学改变中血压过低或过高均影响脑血流;血液成分异常有红细胞或血小板增多症等致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液流变学改变如黏稠度增高、流速减慢等也易引发脑梗死。
一、血管壁病变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往往也容易发生脑动脉的粥样硬化,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全身性的血管病变过程,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液中的脂质等成分沉积在血管内膜下,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2.动脉炎:各种炎症性疾病累及脑动脉,如感染性动脉炎(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感染)、结缔组织病相关性动脉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不同病因的动脉炎发病机制不同,感染性动脉炎是病原体直接侵袭动脉壁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损伤、狭窄等;结缔组织病相关性动脉炎则是自身免疫反应攻击动脉壁,引发炎症,进而影响脑部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脑梗死风险。
二、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1.心脏病
心房颤动:是脑梗死常见的心脏危险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时,就会堵塞血管引起脑梗死。据统计,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比无心房颤动者高5-7倍。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心输出量减少,脑部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心肌梗死时可能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也可导致脑梗死。此外,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等情况,进一步影响脑部血液循环。
2.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压过低时,如休克、严重的心力衰竭等情况,脑部灌注压降低,脑血流减少,可引起脑梗死。这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因为老年人的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可能下降,对血压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例如,一些老年人在大量失血或严重脱水后,血压急剧下降,就容易发生脑梗死。而血压过高时,也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等情况,但长期高血压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间接增加脑梗死风险。
三、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1.血液成分异常
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引发脑梗死。例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其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脑部血液循环受阻。
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功能异常时,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此外,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影响血液成分,导致血液凝固性改变,增加脑梗死的可能性。
2.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等。除了上述血液成分异常可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外,一些疾病状态下,如脱水、高脂血症等,也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血液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在血管内形成斑块或血栓,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