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存在多种健康风险及应对措施,包括皮肤完整性受损风险及定时翻身、保持清洁等应对,营养失调风险及根据吞咽情况调整饮食等应对,有感染风险及促进痰液排出、尿管护理等应对,自理缺陷风险及协助活动和康复训练等应对,焦虑/抑郁风险及沟通疏导和提供健康知识等应对,儿童患者需考虑其特点进行相应护理。
一、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风险
相关因素:脑梗死患者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易导致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尤其是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部等,血液循环受阻,易发生压疮;另外,患者感觉功能可能出现障碍,对疼痛、压力等刺激的感知不敏感,增加了皮肤受损的风险。
应对措施: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擦洗身体,大小便失禁时及时清理,更换污染的床单、衣物;使用气垫床、减压坐垫等辅助器具,减轻局部压力;观察皮肤状况,若发现皮肤发红、破溃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使用皮肤保护剂、抗感染治疗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更加娇嫩,翻身频率应适当增加,且操作要更加轻柔,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护理用品。
二、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相关因素:脑梗死患者若伴有吞咽困难,会影响进食,导致摄入不足;另外,疾病本身会使机体代谢增加,而营养摄入不足,易出现营养失调。
应对措施: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根据吞咽情况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如吞咽困难较轻者可给予软食、半流食,吞咽困难严重者需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供给;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均衡摄入;对于儿童脑梗死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生长发育需求调整饮食,确保营养满足其生长和疾病恢复的需要,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三、有感染的风险
相关因素:患者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导致肺部感染;留置尿管的患者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皮肤破损后也容易引发感染。
应对措施: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定时为患者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定期消毒;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尿管和尿袋,做好尿道口护理;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完整性,一旦有皮肤破损及时处理;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尿道等部位的清洁卫生,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感染预防护理,如儿童尿管护理要更加精细,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四、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脑梗死导致患者肢体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中的自理活动如进食、洗漱、如厕等都需要他人协助。
应对措施: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协助进食、洗漱、穿衣、如厕等;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逐步恢复自理能力,如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平衡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对于儿童脑梗死患者,要在家长的配合下,逐步培养其自理意识和能力,在康复训练中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训练方法和辅助手段。
五、焦虑/抑郁
相关因素:患者由于突然发病,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对疾病的预后担忧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应对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耐心倾听并给予针对性的疏导;为患者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组织患者参加康复小组活动,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儿童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时,要通过游戏、讲故事等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安抚,家长要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爱,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帮助儿童患者缓解不良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