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包括周期、量、经期、颜色异常及伴随痛经、经期前后不适等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别,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各有特点,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等会加重月经不调风险。
月经周期延长:月经周期长于35天即为月经周期延长。可能由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患者常伴有雄激素水平升高、排卵障碍等问题,导致月经稀发。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也会出现月经周期延长的现象,这是由于卵巢内卵泡储备减少,排卵不规律所致。
月经量异常
月经量过多: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则为月经量过多。可能与子宫肌瘤有关,子宫肌瘤会使子宫腔面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从而导致经量增多。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也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月经量过多。对于青春期女性,无排卵性功血是常见原因,由于没有排卵,子宫内膜单纯受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过度增生后脱落时易导致经量过多。
月经量过少: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量过少。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可引起月经量过少,因为手术损伤了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宫腔部分或完全粘连,经量减少。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也常出现月经量过少,同时伴有肥胖、多毛等表现。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生不足,也会出现月经量过少的情况。
月经经期异常
经期延长:正常经期为3~7天,超过7天即为经期延长。子宫内膜息肉可导致经期延长,息肉会影响子宫收缩和内膜修复。子宫内膜炎也会引起经期延长,炎症刺激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萎缩不全也是原因之一,黄体萎缩时间延长,导致子宫内膜持续少量脱落,使经期延长。
经期过短:经期短于3天为经期过短。可能与卵巢功能衰退有关,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增生薄,导致经期缩短。某些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的女性,子宫体积小,内膜面积少,也会出现经期过短的情况。
月经颜色异常
月经颜色鲜红:正常月经血一般为暗红色,若月经颜色鲜红,可能是月经量过多且出血速度较快所致,此时血液还未来得及氧化就排出体外。也可能是子宫黏膜下肌瘤等疾病,导致出血较急,颜色鲜红。
月经颜色暗黑:月经颜色暗黑可能是经血在宫腔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如宫颈粘连时,经血排出不畅,在宫腔内淤积,氧化后颜色变暗黑。寒凝血瘀也会导致月经颜色暗黑,女性在经期受寒,寒邪凝滞气血,使经血运行不畅,颜色暗黑,同时可能伴有痛经。
伴随症状
痛经:月经期间或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称为痛经。原发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升高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也会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增大、肌层收缩异常,引起痛经。
经期前后不适:部分女性在月经前会出现乳房胀痛、情绪波动大(如焦虑、抑郁等)、头痛等症状,称为经前期综合征。这与月经前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调,导致水钠潴留等一系列症状。月经后可能出现乏力、腰酸等不适,是由于月经期间失血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引起身体的短暂不适。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月经不调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要关注自身内分泌发育情况;育龄期女性需注意是否有妇科疾病或妊娠相关问题;围绝经期女性则要警惕卵巢功能衰退及相关疾病。长期生活不规律、过度节食、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月经不调的风险。有基础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的人群,也可能影响月经周期、经量等,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来改善月经不调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