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多种症状表现,足月儿多有意识障碍(嗜睡、迟钝、昏迷等不同程度)、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低及不同程度表现)、原始反射异常(拥抱、吸吮、握持反射异常)、惊厥(不同程度表现,早产儿不典型)、呼吸节律改变(不同程度),严重时出现脑水肿表现(前囟隆起、瞳孔改变),早产儿因神经系统更不成熟,症状表现有其特点,需及时就医评估治疗。
早产儿: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相对更不成熟,意识障碍的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可能出现过度兴奋或抑制等不同情况,抑制时可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几乎无反应,过度兴奋时可能出现易激惹等表现,但这种过度兴奋往往也是不稳定的,容易向抑制状态转变。
肌张力改变
肌张力增高:轻度增高时,患儿的肢体活动稍显僵硬,比如活动上肢时感觉阻力比正常稍大;中度增高时,肢体的僵硬感更明显,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较明显增加;重度增高时,肢体可呈明显的强直状态,如角弓反张等情况,多见于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
肌张力减低:轻度减低时,患儿肢体较松软,但还能保持一定的活动度;中度减低时,肢体松软明显,活动时感觉缺乏正常的张力支撑;重度减低时,肢体松软如棉絮,几乎没有自主活动能力,肢体呈完全松弛状态。
原始反射异常
拥抱反射:正常新生儿拥抱反射通常是对称的,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时,若存在该反射异常,可能表现为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或者不对称。比如一侧拥抱反射明显减弱,另一侧相对正常,提示可能存在脑部不对称的损伤情况。
吸吮反射:正常新生儿有良好的吸吮反射,而患病新生儿可能出现吸吮反射减弱,表现为吸吮动作无力、不协调,吃奶时不能有效地吸吮乳头或奶嘴。
握持反射:正常新生儿握持反射较强,而患病新生儿可能出现握持反射减弱或消失,当用物体触碰新生儿手掌时,握持的力量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甚至不能握住物体。
惊厥
多在出生后12-24小时内出现,轻度惊厥表现为面部、肢体微小抽搐,如眼睑颤动、口角抽动、单一肢体的小幅度抖动等;中度惊厥可表现为肢体的阵挛性抽搐,如一个肢体或多个肢体的有节律的抽动;重度惊厥则表现为频繁的全身性抽搐,可呈持续状态,患儿出现双眼凝视、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性抽搐等表现,这种惊厥往往较难控制,对患儿的神经系统损伤较大。早产儿发生惊厥时,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惊厥的表现可能更不典型,可能只是出现呼吸暂停、眼球震颤等非典型的惊厥表现。
呼吸节律改变
轻度呼吸节律改变时,可能出现呼吸稍不规则,但仍能维持基本的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中度呼吸节律改变时,呼吸不规则更加明显,可能出现呼吸快慢不均、深浅不一等情况;重度呼吸节律改变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叹息样呼吸、抽泣样呼吸等严重的呼吸节律异常,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一定时长,可能导致患儿血氧饱和度下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早产儿由于其呼吸中枢更不成熟,更容易出现呼吸节律改变,而且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相对足月儿更高。
脑水肿表现(严重时出现)
前囟隆起:由于颅内压增高,新生儿的前囟尚未闭合,可出现前囟饱满、隆起。这是因为脑水肿导致颅内空间相对变小,压力升高,从而使前囟向外膨出。
瞳孔改变:严重脑水肿时可出现瞳孔改变,如瞳孔缩小、扩大或两侧瞳孔大小不等。瞳孔缩小可能是由于动眼神经受刺激等原因,瞳孔扩大可能是因为脑水肿压迫视神经等结构,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则提示可能存在脑疝等严重情况,是病情危重的表现之一。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症状表现因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且早产儿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症状表现可能与足月儿有所不同。一旦怀疑新生儿有缺血缺氧性脑病可能,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