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得癌症有多种前兆,包括身体出现无痛性肿块,如颈部、腹部等部位质地硬、活动度差的肿块;不明原因消瘦,生长发育阶段体重不增反降;持续两周以上用普通抗感染药物无效的发热;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长骨部位出现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的骨骼疼痛,这些前兆需家长重视并及时带孩子排查。
一、身体肿块
1.表现形式:儿童身体上可能会出现无痛性的肿块,这是儿童得癌症较为常见的前兆之一。例如在颈部、腹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能触摸到质地较硬、可活动度差的肿块。从医学研究角度看,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会形成这样的肿块结构。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进行全身的触摸检查,因为幼儿自身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身体的异常感受。
2.相关原理:癌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逐渐聚集形成肿块,不同类型的癌症可能好发于不同部位的肿块。比如神经母细胞瘤常好发于腹部,可在腹部摸到肿块;白血病相关的肿块可能出现在淋巴结等部位。
二、不明原因的消瘦
1.具体情况:儿童在没有刻意节食等情况时,出现体重不增反降,身体明显消瘦的情况。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在体内大量生长,会消耗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同时肿瘤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等。例如患有恶性肿瘤的儿童,其机体代谢处于异常状态,能量消耗大于摄入,就会出现消瘦表现。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正常情况下体重应该是逐渐增加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体重异常下降,要高度警惕。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需求高,若出现不明原因消瘦,更要重视排查癌症等疾病。同时,不同年龄段儿童消瘦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头大、四肢细的“营养不良”外观,学龄儿童则可能是身高体重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生长曲线。
三、持续发热
1.特点及原因:儿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发热,且用普通的抗感染药物治疗无效。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坏死释放的物质可以引起机体的发热反应,或者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致热因子。例如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异常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同时肿瘤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会导致机体发热,这种发热往往是反复且持续的。对于儿童反复发热的情况,不能仅仅考虑常见的感染性发热,要考虑到肿瘤性发热的可能。
2.年龄相关:不同年龄儿童发热的原因有所差异,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肿瘤性发热相对较少见,但也不能忽视;学龄儿童则需要更多地排查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导致的发热情况。
四、出血倾向
1.常见表现:儿童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情况,或者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等。这是因为肿瘤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凝血功能,比如白血病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出血倾向。另外,一些实体肿瘤如果侵犯到血管等结构,也可能导致出血。对于儿童出现的不明原因出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
2.生活方式及应对:儿童活泼好动,有时可能会因为碰撞等导致出血,但如果是频繁的、无明显诱因的出血,就需要警惕。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出血的频率和程度,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
五、骨骼疼痛
1.表现及原因:儿童可能会出现骨骼部位的疼痛,尤其是长骨部位。这可能是肿瘤细胞侵犯骨骼或者骨髓等引起的。例如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的长骨两端,会导致局部骨骼疼痛,并且可能伴有肿胀等表现。儿童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疼痛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生长痛等情况,但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者逐渐加重,就需要考虑肿瘤的可能。
2.年龄与疾病关联:不同年龄儿童骨骼疼痛的原因不同,对于青春期前儿童出现的长骨疼痛,骨肉瘤等肿瘤性疾病的可能性需要被考虑进去,而生长痛一般是双侧下肢对称性的、间歇性的疼痛,与肿瘤性骨骼疼痛有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