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与癌症存在关联,从神经内分泌系统角度,长期生气致其失衡影响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角度,生气影响细胞和体液免疫且使炎性因子分泌异常。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长期负面情绪人群癌症发生率高,动物实验也发现模拟长期应激动物肿瘤发生率增加。一般人群要调节情绪,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疾病人群需尤其注意调节生气等不良情绪以降低癌症发生风险。
一、生气与癌症的关联机制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角度
长期生气等不良情绪会使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例如,当人处于持续生气状态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会持续兴奋,大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等会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NK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重要免疫细胞,其活性被抑制后,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增加了癌症发生的潜在风险。
(二)免疫系统角度
生气引发的情绪应激会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细胞免疫来看,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关键细胞,不良情绪下,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等功能会受到抑制。在体液免疫方面,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也会受到干扰。而且,长期的情绪应激还会导致炎性因子分泌异常,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炎性微环境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长期处于这种炎性微环境中,会增加患癌症的可能性。
二、现有研究证据支持
(一)流行病学研究
一些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包括经常生气的人群,其癌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对某一地区长期处于高压、经常生气等不良情绪状态的人群进行多年跟踪调查,发现这类人群中癌症的患病率比情绪相对稳定人群高出一定比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流行病学研究只是提示了一种关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气这一因素,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生气等不良情绪与癌症发生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二)动物实验证据
在动物实验中,通过模拟长期应激(类似人类经常生气的状态)的动物模型,观察到实验动物的肿瘤发生率有所增加。比如,将实验小鼠置于持续应激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速度比正常环境下饲养的小鼠更快,肿瘤的发生率也更高。这为生气等不良情绪可能促进癌症发生提供了实验依据。
三、不同人群需注意的方面
(一)一般人群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要注意调节情绪,尽量避免长期处于经常生气的状态。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缓解压力,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同时,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释放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降低癌症发生的潜在风险。
(二)特殊人群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经常生气对他们的健康影响更大。老年人要更加注重情绪的调节,因为其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已经不如年轻人,生气更容易导致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可以多参与一些轻松的社交活动,如参加老年合唱团、书法班等,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2.女性:女性在生理周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情绪更容易波动。例如,孕期女性如果经常生气,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环境,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一定会导致胎儿患癌,但不良情绪对胎儿整体健康是不利的;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本身情绪就比较敏感,更要注意调节生气等不良情绪,保持身心愉悦,降低相关疾病包括癌症的发生风险。
3.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已经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经常生气会加重病情,同时也会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这类人群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情绪,在医生的指导下,除了治疗基础疾病外,通过心理干预等方式来管理情绪,比如可以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心理咨询,学习情绪管理的技巧,以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