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基底节脑梗死急性期需监测生命体征、呼吸,行再灌注治疗;药物治疗用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且长期坚持;二级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血压、血糖、血脂)、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运动、戒烟限酒)。
一、左侧基底节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
1.一般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其生命体征的波动可能更为明显,需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的患者,血压的控制尤为关键,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压水平。
呼吸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必要时给予吸氧,甚至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施。
2.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如果患者符合静脉溶栓的指征,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小时内)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但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其溶栓的风险-获益比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的评估。
血管内治疗:对于适合的患者,如大血管闭塞等情况,可考虑血管内取栓等治疗手段,这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全身状况等多种因素。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因为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等情况权衡利弊。
2.他汀类药物:具有稳定斑块、改善预后等作用。无论是年轻还是老年患者,只要没有禁忌证,一般都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来调节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介入: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对于左侧基底节脑梗死的患者,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例如,对于存在肢体瘫痪的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如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趣味性,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机体功能衰退的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
2.康复训练的长期坚持: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和家属需要有耐心,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地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四、二级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一般主张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有动脉硬化的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避免因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等情况。
糖尿病: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左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血糖的稳定对于预防脑梗死的复发至关重要,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更严格的血糖控制,而老年患者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高脂血症: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等控制血脂,定期监测血脂水平,根据血脂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使血脂指标达到目标值,以稳定斑块,预防脑梗死复发。
2.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建议患者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方式。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例如,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的具体要求略有差异,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等。
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对于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被动运动等。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要劝导患者戒烟限酒,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更要避免其接触烟草和酒精,以减少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