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风燥是中医病理概念,血液亏虚致肌肤经络失养生风燥,肌肤现干燥脱屑瘙痒等、毛发干枯易脱,与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相关,因失血过多、脾胃虚弱、久病不愈形成,可通过饮食吃补气血食物、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劳、运动选舒缓方式调理预防。
血虚风燥是中医的一种病理概念。从中医理论来讲,“血”具有濡养全身的作用,当血液亏虚时,肌肤、经络等组织器官失去血液的滋养,就会产生风燥之象。血虚是指血液不足,不能充分濡养机体;风燥则是因为血虚生风,风性干燥,从而出现一系列相关症状。
常见表现
肌肤方面:皮肤会出现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例如,血虚风燥的患者皮肤可能看起来比较粗糙,像鱼鳞病患者的皮肤状态就可能与血虚风燥有一定关联,皮肤干燥脱屑且伴有瘙痒,搔抓后可能会有抓痕等表现。从年龄角度看,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血虚风燥相关皮肤问题,但老年人由于机体机能衰退,阴血相对不足,更容易出现血虚风燥导致的皮肤干燥瘙痒等情况;从性别方面,并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发生的概率可能不同,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耗伤阴血,引发血虚风燥。
毛发方面:头发可能会干枯、易脱落。像一些产后女性,由于生产过程中失血较多,若产后调养不当,就容易出现血虚,进而影响头发的营养供应,导致头发干枯、脱落等血虚风燥的表现。
相关疾病关联
在皮肤科疾病中,很多慢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银屑病静止期等可能与血虚风燥有关。以慢性湿疹为例,患者病程较长,皮肤干燥肥厚、瘙痒剧烈,符合血虚风燥所导致的肌肤失养、生风瘙痒的特点。从病史角度,如果患者有长期慢性疾病史,耗伤气血,或者有失血过多的病史等,都可能导致血虚风燥的发生。
血虚风燥的形成原因
失血过多:比如外伤大出血,或者女性月经过多、产后失血等,都会直接导致血液亏虚,进而引发血虚风燥。对于产后女性,分娩时失血是常见的导致血虚的原因,若产后没有及时补充营养,使身体气血恢复,就容易出现血虚风燥相关表现。
脾胃虚弱: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长期饮食不节,比如过度节食、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或者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逐渐出现血虚风燥。对于儿童来说,若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生成障碍,增加血虚风燥的发生风险;老年人脾胃功能本身逐渐衰退,若再加上饮食不注意,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的情况。
久病不愈: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长期消耗人体气血,导致气血亏虚,进而发展为血虚风燥。例如慢性肾炎患者,病程较长,长期的疾病状态会耗伤正气,包括气血,从而出现血虚风燥相关表现,如皮肤瘙痒、面色萎黄等。
血虚风燥的调理与预防
饮食调理: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猪肝等。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黑芝麻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猪肝富含铁等营养物质,有助于补血。不同年龄人群在饮食调理上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儿童可以将红枣、桂圆做成辅食等;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
生活方式调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是机体修复和气血生成的重要时间。长期熬夜会耗伤阴血,所以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对于不同性别,女性要尤其注意经期、孕期、产期的调养;男性若有长期劳累工作等情况,也需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可以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慢跑等。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够调节气血运行;慢跑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气血生成。儿童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一些适合的户外活动,如散步等;老年人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