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晒太阳处理;病理性黄疸需光疗或换血疗法,早产儿、母乳喂养婴儿、有溶血病史家族婴儿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1.增加喂养次数
对于初生婴儿,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来促进排便,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出。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出生后1小时内即可尝试喂养母乳,之后按需喂养,一般每2-3小时喂一次,每次喂养时间可在10-15分钟左右。频繁的喂养能让婴儿摄入足够的乳汁,保证每日尿量在6次以上,通过多排便来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例如,有研究表明,增加喂养频次的足月儿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比喂养不足的足月儿短。
对于早产儿,同样需要加强喂养管理,由于早产儿消化系统功能相对较弱,喂养时要注意奶量的控制和喂养的节奏,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其体重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喂养计划,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同时促进胆红素排泄。
2.晒太阳
可以让婴儿适当晒太阳来辅助退黄,但要注意方法。选择阳光不强烈的时候,比如上午10点之前或下午4点之后,避免阳光直射婴儿眼睛,可将婴儿置于室内靠近窗户处,裸露部分皮肤,如背部、臀部等,但每次晒太阳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左右,可分多次进行。阳光中的蓝光能帮助婴儿皮肤分解胆红素,不过要注意保暖,避免婴儿着凉。需要注意的是,晒太阳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其他必要的医疗措施,如果黄疸情况较严重不能仅靠晒太阳解决。
二、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1.光疗
当婴儿黄疸为病理性时,光疗是常用的有效方法。光疗主要是让婴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下,胆红素吸收光线后发生结构变化,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一般会将婴儿置于光疗箱中,眼睛用黑色眼罩保护,会阴部用尿布遮盖,其余部分暴露在蓝光下进行照射。光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婴儿的体温、肤色等情况,因为光疗可能会引起婴儿体温升高,要及时调整箱内温度,保持婴儿体温在36-37.5℃之间。对于早产儿进行光疗时,更要加强监测,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温度变化更敏感。
2.换血疗法
若病理性黄疸非常严重,如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危险值,可能需要进行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胆红素。但换血疗法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在进行换血疗法前,医生会对婴儿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胆红素水平、胎龄、是否存在贫血等情况,只有在受益大于风险时才会考虑进行换血疗法。例如,对于一些溶血性黄疸的婴儿,当胆红素水平急剧上升时,换血疗法可能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但术后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生命体征和恢复情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黄疸处理上要更加谨慎。其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可能更早,程度可能更重,消退时间也可能更晚。在喂养方面,要格外注意喂养的耐受性,根据其消化能力逐渐增加奶量。光疗时要特别关注体温变化,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容易出现低体温或体温过高的情况。对于可能需要的治疗措施,如光疗、换血等,要充分评估早产儿的耐受能力和风险收益比。
2.母乳喂养的婴儿
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黄疸时,要区分是母乳性黄疸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果是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但要密切监测黄疸情况。当胆红素水平不是特别高时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同时加强喂养;如果胆红素水平较高,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进一步的建议,比如是否需要暂停母乳喂养一段时间等。在暂停母乳喂养期间,母亲要按时挤奶,保持乳汁分泌,以便后续能够继续母乳喂养。
3.有溶血病史的婴儿家族中的婴儿
如果家族中有婴儿有溶血导致黄疸的情况,新生婴儿出生后要密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因为这类婴儿发生溶血性黄疸的风险较高,一旦发现黄疸出现,要及时就医进行胆红素水平的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及时进行光疗等,防止胆红素水平过高对婴儿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