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会引发认知功能减退(包括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行为异常(包括性格改变、情绪不稳定)、运动功能障碍(包括共济失调、肢体僵硬)、语言障碍(包括构音障碍、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不同年龄段脑萎缩有不同特点,有基础疾病的脑萎缩患者需更关注病情,照护脑萎缩患者要注意防意外、保营养、给耐心营造舒适氛围。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保持专注,容易分散注意力,在进行日常活动或学习时,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这与脑萎缩导致大脑对信息的整合和调控功能下降有关,大脑相关区域无法有效地维持注意力的神经活动。
精神行为异常
性格改变:部分脑萎缩患者会出现性格的明显变化,原本开朗的人可能变得孤僻、冷漠,原本温和的人可能变得暴躁、易怒等。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中负责情绪和性格调节的区域,如额叶等,导致神经递质平衡失调,进而影响人的性格表现。例如一些额颞叶痴呆患者,早期就会出现显著的性格改变。
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可能无缘无故地哭泣、大笑或情绪低落等。脑萎缩使得大脑对情绪的调节机制紊乱,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情绪控制能力下降。
运动功能障碍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左右摇晃,如同醉酒步态。这是由于脑萎缩影响了小脑等与运动协调相关的脑区,导致肌肉的协同运动出现障碍。例如小脑萎缩的患者,共济失调是典型的运动症状,其病理基础是小脑组织的萎缩,影响了对肌肉运动的精准调控。
肢体僵硬:肌肉张力增高,肢体活动不灵活,动作迟缓。脑萎缩累及锥体系等相关神经结构,使得神经传导受阻,肌肉无法正常放松和收缩,导致肢体僵硬。
语言障碍
构音障碍:说话含糊不清,发音不准,语速异常等。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语言中枢及相关神经通路,导致言语的发音、节律等功能出现障碍。比如大脑语言区周围的脑萎缩,会干扰语言信号的传递和处理,从而引起构音障碍。
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可能表现为听不懂别人的话,或者自己想说的话无法准确表达出来。这涉及到大脑对语言信息的接收、处理和输出的多个环节,脑萎缩导致这些环节的神经功能受损,进而出现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的问题。
不同年龄段脑萎缩症状特点
儿童脑萎缩:儿童脑萎缩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如身高、体重增长缓慢,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脑萎缩对其神经系统和身体整体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例如一些先天性脑发育不良导致的脑萎缩儿童,不仅有认知、运动等方面的障碍,还会在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上出现问题。
老年人脑萎缩:老年人脑萎缩较为常见,多与衰老、脑血管疾病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脑萎缩是一种逐渐发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除了上述症状外,老年人可能还更容易出现跌倒风险增加,因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平衡能力下降,而老年人本身骨骼强度下降等因素也会增加跌倒后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老年人的精神行为异常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常被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但实际上可能是脑萎缩加重的信号。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有基础疾病的脑萎缩患者:如果脑萎缩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要更加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脑萎缩的进展,例如高血压会加重脑血管的损伤,进一步影响脑的血液供应,加重脑萎缩;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也不利于脑的正常功能维持。所以这类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以延缓脑萎缩的进展和相关症状的恶化。
脑萎缩患者的照护:对于脑萎缩患者,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照护者要注意防止患者发生意外,如跌倒、噎食等。在日常生活中,要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如地面保持干燥、平整,室内物品摆放合理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的基本功能和大脑的营养需求。对于有精神行为异常的患者,照护者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理解,避免刺激患者,尽量营造稳定、舒适的生活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