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按泻下作用分为泻下类、润下类、峻下逐水类,大黄、芒硝、番泻叶为泻下类中药,分别有刺激肠道等泻下机制及适用情况;火麻仁、郁李仁为润下类中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适用于相应便秘情况;甘遂、巴豆为峻下逐水类中药,泻下作用峻猛且毒性大,临床应用需谨慎,孕妇及儿童多严禁使用。
一、泻下类中药
(一)大黄
1.作用机制:大黄能刺激大肠黏膜,增加推进性蠕动,促进排便。其主要含蒽醌衍生物,可使结肠蠕动增加,水分吸收减少,从而起到泻下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中的番泻苷等成分能在肠道内分解为蒽酮或蒽酚,刺激肠黏膜,使肠蠕动增加。
2.适用情况:适用于实热积滞引起的便秘,对于热结便秘、腹痛拒按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对于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应慎用,因为大黄泻下作用较强,可能会进一步损伤正气。儿童使用大黄需谨慎,因其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大黄的泻下作用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二)芒硝
1.作用机制:芒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在肠道内解离出的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黏膜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2.适用情况:常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等情况。对于胃肠实热、大便干结难下者有良好的泻下通便效果。孕妇禁用芒硝,因为其泻下作用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等不良后果。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芒硝来治疗便秘,因其肠道较为娇嫩,芒硝的刺激可能会对肠道造成不良影响。
(三)番泻叶
1.作用机制:番泻叶中含番泻苷A、B、C等,在肠道内分解成大黄酸蒽酮或大黄酸蒽酮-8-葡萄糖苷,能增加结肠推进性运动,促进排便。
2.适用情况:适用于热结便秘,对于短期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长期服用番泻叶可能会导致肠道对药物的依赖性,还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老年人使用番泻叶时要注意剂量,避免因泻下过度导致脱水等情况。儿童应避免使用番泻叶治疗便秘,因为其肠道耐受性差,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二、润下类中药
(一)火麻仁
1.作用机制:火麻仁含有丰富的脂肪油,能润滑肠道,使大便易于排出。同时,火麻仁还能滋养补虚,对于肠燥津亏引起的便秘较为适宜。其脂肪油能软化大便,促进肠道蠕动,且作用较为和缓。
2.适用情况:适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如老年人、产后妇女等血虚津亏引起的便秘。对于孕妇来说,火麻仁相对较为安全,但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个体差异较大。儿童若出现便秘,可在医生辨证后,在合适剂量下使用火麻仁辅助缓解,但要注意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二)郁李仁
1.作用机制:郁李仁含苦杏仁苷、脂肪油、挥发性有机酸等,能润肠通便,且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苦杏仁苷在体内能分解产生微量氢氰酸,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从而使肠管蠕动减缓,达到润肠通便的效果;同时其脂肪油能润滑肠道,促进排便。
2.适用情况:适用于肠燥便秘兼气滞者,对于伴有腹胀等气滞症状的便秘患者较为适宜。孕妇慎用郁李仁,因为其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子宫收缩等情况。儿童使用郁李仁需谨慎,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峻下逐水类中药(慎用)
(一)甘遂
1.作用机制:甘遂能刺激肠黏膜,引起剧烈腹泻。其主要成分含三萜类化合物和黄酮类物质等,能强烈刺激肠道,增加肠蠕动,导致泻下。但甘遂泻下作用峻猛,毒性较大。
2.适用情况:一般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等实证,但由于其毒性较强,临床应用较少,且必须在医生严格辨证和指导下使用。孕妇绝对禁用甘遂,因为其泻下作用可能会引发流产等严重后果。儿童严禁使用甘遂来治疗便秘,因其对儿童的毒性反应难以控制,容易造成严重的肠道损伤等不良后果。
(二)巴豆
1.作用机制:巴豆含巴豆油,有强烈的泻下作用,能刺激肠黏膜,使分泌亢进,引起剧烈腹泻。巴豆油外用还可起刺激作用,内服可产生峻泻。
2.适用情况:巴豆临床应用较少,且毒性极大,一般不用于便秘的治疗。孕妇及儿童严禁使用巴豆,巴豆的强烈泻下作用会对孕妇和儿童的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如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