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母乳性黄疸婴儿的护理,需从观察与监测、喂养护理、环境护理及特殊情况处理与温馨提示等方面入手。观察黄疸程度和婴儿一般情况,保证母乳喂养频率与量及喂养后护理,营造适宜室内环境并注意衣物护理,黄疸异常时及时就医,母亲保持心情舒畅与合理饮食,保障婴儿舒适安全环境促恢复。
一、观察与监测
1.黄疸程度观察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要密切观察皮肤黄染的范围和程度。可以通过与婴儿的胸部、面部皮肤黄染情况对比来判断。如果黄染仅局限于面部,属于轻度黄疸;若蔓延至躯干,为中度黄疸;波及四肢及手足心,则为重度黄疸。不同日龄的婴儿正常黄疸值不同,出生24小时内黄疸值一般不超过6mg/dL,2-3天婴儿正常黄疸值约为9-12mg/dL,4-5天约为10-14mg/dL,5-7天一般不超过12mg/dL,对于早产儿黄疸值的监测要更严格,早产儿各日龄正常黄疸值均低于足月儿相应日龄值。
可以使用经皮黄疸仪定期检测经皮胆红素值,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胆红素值有一定相关性,通过监测经皮胆红素值能间接了解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
2.一般情况监测
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包括吃奶情况、反应是否灵敏等。如果婴儿黄疸时仍能正常吃奶,反应灵敏,一般情况良好,多为生理性母乳性黄疸;若出现吃奶差、嗜睡、反应迟钝等情况,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可能,要及时就医。同时监测婴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确保婴儿基本生命体征平稳。
二、喂养护理
1.母乳喂养频率与量
保证足够的母乳喂养次数,一般建议每天母乳喂养8-12次。因为频繁的喂养可以增加婴儿的排便次数,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对于新生儿,每次喂养时间可根据婴儿的需求而定,一般单侧乳房喂养10-15分钟左右,然后更换另一侧乳房。通过增加喂养次数和量,有助于婴儿肠道蠕动,加快胆红素随粪便排出体外,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
对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要更加精细,根据婴儿的体重和消化能力逐渐调整喂养量,确保婴儿能够摄取足够的营养同时促进胆红素排泄。
2.喂养后护理
喂养后要将婴儿竖起,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空气,防止吐奶。吐奶时要及时清理婴儿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窒息。同时,注意观察婴儿喂养后的反应,如有无腹胀、腹泻等情况,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整喂养方式。
三、环境护理
1.室内环境要求
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在50%-60%。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让婴儿感觉舒适,有利于婴儿的身体代谢。温度过高会使婴儿散热困难,可能加重黄疸相关的不适;温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婴儿受凉,影响消化功能,间接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保持室内光线充足但避免强光直射婴儿眼睛。可以适当让婴儿接触自然光,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面部,防止损伤婴儿眼部。充足的光线有助于婴儿的生物钟调节,也有利于婴儿的视觉发育,同时不影响对黄疸情况的观察。
2.衣物护理
给婴儿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着过紧的衣物束缚婴儿身体,影响血液循环和胆红素的代谢。棉质衣物透气性好,能够让婴儿皮肤保持干爽,减少皮肤感染等情况的发生,有利于婴儿整体健康,间接对黄疸护理起到积极作用。
四、特殊情况处理与温馨提示
1.特殊情况处理
当婴儿黄疸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时,如黄疸值超过相应日龄正常范围较多、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带婴儿到医院就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排除病理性黄疸等其他疾病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温馨提示
对于母亲来说,要保持心情舒畅,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乳汁分泌和质量。母亲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同时,母亲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保证乳汁的质量,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持,促进婴儿健康,间接有助于母乳性黄疸的护理。对于婴儿,要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如过度包裹、不恰当的温度变化等,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婴儿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黄疸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