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不能直接查出癌症但可提供辅助线索,其相关指标变化无特异性,癌症确诊需综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手段,不同人群血常规检查与癌症排查有不同特点,血常规是排查癌症的基础线索但不能确诊,癌症诊断要综合多方面结果判断。
一、血常规中可能与癌症相关的指标变化及意义
1.白细胞相关指标
白细胞计数异常: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会出现白细胞计数的明显异常,可表现为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但外周血中会出现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则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增多。不过,感染等其他非肿瘤性疾病也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异常,所以不能仅依据白细胞计数异常就判定为癌症。
白细胞分类异常:如在一些实体瘤患者中,若出现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出现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比例相对降低等情况;而在某些血液系统肿瘤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等情况,但这些都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进一步排查。
2.红细胞相关指标
血红蛋白水平:长期慢性失血的癌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例如,胃肠道肿瘤患者若存在慢性出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变小等表现。但贫血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非肿瘤性疾病,所以血红蛋白降低不一定是癌症引起的。
红细胞形态:某些癌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如在一些骨髓转移癌患者中,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大小不均等情况,但这也不是癌症的特异性表现。
3.血小板相关指标
血小板计数异常:部分癌症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计数的异常,如原发性肝癌患者可能伴有血小板增多;而在一些实体瘤晚期,若出现骨髓转移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但血小板计数异常也可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非肿瘤性疾病。
二、癌症的确诊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对腹部、盆腔等部位的器官进行检查,有助于发现肝脏、胰腺、卵巢等部位的肿瘤,能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例如,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可协助诊断肝癌等疾病。
CT检查:能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结构图像,对于肺部、胸部、脑部等部位的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如肺部CT可发现肺部的结节、肿块等病变,帮助诊断肺癌等。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脑部肿瘤、脊柱肿瘤等的诊断中具有优势。例如,对于脑部的胶质瘤等肿瘤,MRI检查可以更精确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癌症的金标准。通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如对肺部的结节进行穿刺活检,对胃肠道的肿块进行手术切除活检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明确是否为癌症以及癌症的类型等。
三、不同人群血常规检查与癌症排查的特点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基础疾病较多,血常规指标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排查癌症时,除了关注血常规指标外,更要结合老年人的具体病史、症状等进行全面检查。例如,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等症状时,除了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外,还需警惕消化道肿瘤等实体瘤的可能,要及时进行进一步的影像学等检查。
2.年轻人
年轻人患癌症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血常规异常等情况,也不能忽视。例如,年轻女性出现长期月经量多导致的贫血,在排查缺铁性贫血的同时,也要考虑是否存在妇科肿瘤等情况。年轻人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对较多,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若血常规出现白细胞计数显著异常等情况,需及时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
3.有癌症家族史人群
这类人群患癌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进行健康体检时,除了常规的血常规检查外,可根据家族史相关的癌症类型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应的筛查项目。例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除了血常规检查外,还应定期进行乳腺超声、钼靶等检查;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癌症。
总之,血常规是一项基础的检查项目,能为癌症的排查提供一定的线索,但不能作为确诊癌症的依据。癌症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