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常见脑血管疾病,由脑部血管阻塞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和血液成分因素(血液黏稠度增高等);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异,如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有不同症状;诊断可通过头颅CT、MRI及血管造影等;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一、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者有血栓形成完全阻塞血管时,就会导致脑梗死。例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会增加;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脑梗死风险;高血脂人群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也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栓塞也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血流形成涡流,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就会阻塞血管导致脑梗死。有心脏病史尤其是心房颤动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明显高于常人。
2.血液成分因素
血液黏稠度增高会影响血流速度,容易形成血栓。例如,脱水状态下血液浓缩,黏稠度升高;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小板增多或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也会增加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性。
二、临床表现
1.不同部位脑梗死的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如果是颈内动脉主干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症状,优势半球受累还可有失语症。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血管调节等功能相对较弱,症状可能更明显;有高血压等基础病的患者,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常见症状有眩晕、恶心、呕吐、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如果是脑干梗死,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出现交叉性瘫痪、四肢瘫痪、昏迷等。对于有动脉硬化、颈椎病等情况的人群,发生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它可以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对于急性脑梗死的初步诊断有重要价值。在儿童中,头颅CT检查需要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但对于有明显脑梗死症状的儿童,根据病情权衡利弊后可进行检查。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能更早发现梗死病灶,尤其是在梗死灶较小或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评估MRI检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阻塞的部位、程度等,但属于有创检查。对于一些病情复杂、需要明确血管病变细节以制定治疗方案的患者可能会采用。
四、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倡导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应遵循此原则,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可选择易消化的低盐低脂食物;儿童也应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多摄入高盐高脂食物。
适量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应适当调整。老年人运动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跳绳、游泳等,但要注意安全。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
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左右。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高血脂:对于高血脂患者,根据血脂水平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使血脂达标。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以下,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