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症筛查应覆盖不同年龄段儿童,从婴幼儿期开始关注,有高危因素儿童提前增加筛查频率。通过测量体重、身高计算BMI,评估饮食与运动来筛查,超重需关注,肥胖要综合管理。不同年龄段有筛查特点及人文关怀,婴幼儿期关注喂养,学龄前期结合幼儿园,学龄期考虑社会心理因素。
一、筛查对象及时机
儿童肥胖症筛查应覆盖不同年龄段儿童,一般从婴幼儿期开始关注,对于0-6岁儿童可每3-6个月进行一次生长发育监测,6岁以上儿童可每年进行一次常规健康体检时纳入肥胖症筛查。对于有家族肥胖史、出生时低体重后快速增重、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高危因素的儿童,筛查时机应适当提前且增加筛查频率。
二、筛查指标及方法
1.身体指标测量
体重:使用标准体重秤测量儿童体重,精确到0.1kg。体重增长过快是肥胖的重要表现之一,正常儿童体重增长有一定规律,如婴儿期前3个月体重增长约1-1.5kg,3-12个月体重每月增长约0.25kg等,超过相应月龄或年龄正常体重增长范围则需关注。
身高:用身高计测量儿童身高,精确到0.1cm。身高与体重共同计算体质指数(BMI)来评估肥胖程度,BMI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儿童有相应的BMI参考值标准,如2-18岁儿童青少年BMI年龄、性别百分位数标准,当BMI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第95百分位数时可初步判定为肥胖。
2.饮食与运动评估
饮食评估:了解儿童日常饮食结构,包括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数量,如是否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食物,像油炸食品、含糖饮料、高糖糕点等的摄入频率和量。可以通过饮食日记的方式让家长记录儿童连续3-7天的饮食情况,分析其饮食中能量摄入是否超标。
运动评估:询问儿童每天的运动时长和运动方式,了解其是否属于缺乏运动的情况。例如是否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否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多少次中等强度以上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儿童心率达到120-140次/分钟左右可判断为中等强度运动)。
三、筛查结果判断与后续处理
1.筛查结果判断
若儿童BMI处于同年龄、同性别第85-95百分位数之间,属于超重范畴,需进一步关注饮食和运动情况;若BMI超过第95百分位数则为肥胖,需要结合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肥胖原因。
2.后续处理
对于超重儿童,应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运动时间,鼓励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等。
对于肥胖儿童,除了饮食和运动干预外,可能还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儿科医生、营养师、运动专家等)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变化,定期复查BMI等相关指标,评估干预效果。
四、不同年龄段儿童筛查特点及人文关怀
1.婴幼儿期(0-3岁)
此阶段儿童肥胖多与喂养方式密切相关,筛查时要特别关注家长的喂养行为,如是否过度喂养、过早添加高热量辅食等。在与家长沟通时要以温和、易懂的方式讲解正确喂养理念,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喂养婴儿肥胖风险相对较低),建议家长按照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科学喂养,避免因过度喂养导致婴儿体重过快增长。
进行体重和身长测量时要注意儿童的舒适度,使用柔软的测量工具,动作轻柔,减少儿童的不适感。
2.学龄前期(3-6岁)
该阶段儿童开始接触幼儿园集体饮食和活动,筛查时要了解幼儿园的饮食安排和儿童在园的运动情况。对于在园儿童肥胖问题,可与幼儿园老师合作,共同制定饮食和运动干预计划,如在幼儿园增加健康饮食教育活动,鼓励儿童在园期间进行适量运动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肥胖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以鼓励和正面引导的方式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3.学龄期(6岁以上)
此阶段儿童受同伴影响、学校饮食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筛查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社会心理因素,与儿童进行沟通时要尊重其隐私和感受,以平等的态度探讨肥胖问题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例如可以组织小组健康活动,让肥胖儿童在同伴支持下共同进行饮食和运动改变,增强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动力。同时要关注青春期儿童的特殊情况,青春期儿童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导致体重变化较大,需密切监测并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调整筛查和干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