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综合干预,非药物干预包括行为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阳性强化法)和饮食调整(如营养均衡、控制食品添加剂摄入),药物治疗有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和非中枢兴奋剂(如托莫西汀),需个性化治疗并注重家庭与学校配合。
一、非药物干预方法
(一)行为疗法
1.认知行为疗法
对于小儿多动症患儿,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其认识自身行为问题,学习如何控制不恰当行为。例如,通过教导患儿识别冲动行为的触发因素,如在课堂上容易分心的场景等,然后学习用合适的方式应对。研究表明,长期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改善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症状,且对不同年龄阶段(如学龄前期、学龄期)的患儿均有一定效果,尤其对于学龄期儿童,能在学校环境中更好地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学习要求。
2.阳性强化法
当患儿出现符合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予正性强化,如表扬、小奖品等。比如患儿在课堂上能够静坐听讲一定时间,就给予口头表扬或者小贴纸奖励。这种方法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有助于增加良好行为的发生频率。对于不同性别患儿,阳性强化法的效果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需要根据患儿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强化物,以提高强化的有效性。在生活方式方面,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这有助于行为疗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睡眠不足可能会加重多动症症状。
(二)饮食调整
1.营养均衡
保证患儿摄入富含多种营养素的饮食。例如,增加富含铁、锌等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像瘦肉、海鲜、坚果等。有研究发现,体内铁、锌水平与小儿多动症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充足的铁、锌摄入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如本身有食物过敏史,需要避免摄入过敏食物,以防止因过敏反应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而加重多动症症状。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患儿饮食需求有所不同,学龄前期患儿饮食要注重营养全面且易于消化,学龄期患儿则要保证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供应以支持学习和身体发育。
2.控制食品添加剂摄入
减少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摄入,如一些含人工色素、防腐剂的零食等。多项研究显示,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神经递质平衡,从而加重多动症症状。例如,某些人工色素可能会干扰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进而影响患儿的注意力和行为控制。
二、药物治疗
(一)常用药物
1.中枢兴奋剂
如哌甲酯等。哌甲酯可以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改善小儿多动症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低龄儿童使用中枢兴奋剂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和收益,因为低龄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需要密切关注。
2.非中枢兴奋剂
像托莫西汀等。托莫西汀通过选择性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来发挥作用,改善患儿的多动、冲动等症状。对于有特定病史的患儿,如心血管系统有基础疾病的患儿,使用非中枢兴奋剂时需要进行更严格的评估,因为药物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要确保用药安全。
三、综合干预的注意事项
(一)个性化治疗
1.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制定方案
每个小儿多动症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表现、年龄、性别以及生活方式等均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案。例如,对于症状较轻的学龄前女童患儿,可能更倾向于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行为疗法结合饮食调整;而对于症状较严重的学龄期男童患儿,可能需要在评估后考虑药物治疗结合行为疗法。
2.定期评估与调整方案
在干预过程中要定期对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干预方案。比如在实施行为疗法一段时间后,若发现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改善不明显,就需要考虑是否增加药物治疗或者调整行为疗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二)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1.家庭方面
家长要为患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保持家庭氛围和谐,避免过度指责患儿。家长需要积极参与患儿的干预过程,学习相关的干预方法并在家中协助实施,如监督患儿按照行为疗法的要求进行自我控制等。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家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在家庭护理中特别注意相关禁忌事项。
2.学校方面
学校老师要了解患儿的病情,为患儿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如调整座位位置避免干扰等。老师要配合实施行为疗法相关内容,对患儿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促进患儿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