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有肌肉无力波动性及受累肌群多样;辅助检查包括新斯的明试验、重复神经电刺激、血清抗体检测;病史需询问发病年龄与性别、既往病史及诱因,发病年龄有儿童及成人两个高峰段,不同年龄性别有差异,既往需问自身免疫病及胸腺病史,诱因包括感染等多种情况。
一、临床症状表现
1.肌肉无力特点
波动性: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肌肉无力具有明显的波动性,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例如,患者可能在连续讲话一段时间后出现声音嘶哑、讲话不清,而经过短暂休息后症状有所缓解。这种波动性是其重要的临床特征之一,与肌肉活动后疲劳代谢产物堆积等因素相关。
受累肌群多样性:可累及多个肌群,常见的如眼外肌受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眼睑下垂、复视等。据相关研究统计,约7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首发症状为眼外肌麻痹。此外,面部肌肉受累可出现表情淡漠、苦笑面容;咀嚼肌和咽喉肌受累会导致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四肢肌肉受累时会有四肢无力,尤其以近端肌肉受累为主,患者可能出现上下楼梯困难、举臂困难等情况。
二、辅助检查
1.新斯的明试验
原理:新斯的明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的分解减少,从而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注射新斯的明后,药物能改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功能,使肌无力症状得到缓解。
操作及判断:一般肌内注射新斯的明1-2mg,注射前先记录患者的肌力情况,注射后分别于10、20、30分钟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如眼睑下垂改善、咀嚼力量增强等则为阳性,提示可能患有重症肌无力,但需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2.重复神经电刺激
原理:神经重复电刺激是通过对神经施加重复的刺激,记录肌肉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观察其波幅的变化。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当给予重复刺激时,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会逐渐递减。
检测结果:常见的检测神经为尺神经、面神经、腋神经等。低频(2-3Hz)重复神经电刺激时,波幅递减10%以上具有诊断价值;高频(10Hz以上)重复神经电刺激时,波幅递减30%以上也有诊断意义。这是重症肌无力重要的电生理辅助检查手段。
3.血清抗体检测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约80%-90%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AChR-Ab,其阳性率较高。AChR-Ab的检测对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具有重要的特异性,尤其是在全身型患者中。但眼肌型患者中AChR-Ab阳性率相对较低,约为50%-60%。
肌肉特异性激酶抗体(MuSK-Ab):约5%-1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MuSK-Ab,多见于无AChR-Ab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尤其是伴有胸腺瘤的患者。MuSK-Ab的检测有助于一些特殊类型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病史询问
1.发病年龄与性别
发病年龄:重症肌无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段,一是儿童型,发病年龄多在2-3岁;二是成人型,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另一个成人发病高峰年龄段在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临床症状表现和病情发展上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型患者眼肌受累相对更为常见,而成人型患者全身型受累的比例可能更高。
性别差异:女性在儿童型和20-40岁的成人型中发病率高于男性,而在40-60岁的成人型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既往病史及诱因
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如甲状腺疾病等,因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10%-2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还需询问是否有胸腺疾病史,约15%-2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增生,10%-15%的患者伴有胸腺瘤。
诱因:了解患者发病前是否有感染、精神创伤、过度疲劳、妊娠、月经来潮等诱因。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可能诱发重症肌无力的发作,如感冒病毒感染后可能导致患者肌肉无力症状加重或诱发疾病。精神创伤、过度疲劳等因素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机制,促使重症肌无力的发生或症状加重。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可能使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情出现波动,部分患者在妊娠后期病情可能加重,而月经来潮等生理周期变化也可能对病情产生一定影响。



